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引导小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化、高效的生活实践,并与社会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能力,精确地掌握各种外在环境,营造轻松有趣的生活场景,把原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并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指导生活实践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数学知识具有理论性以及抽象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数学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有利于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以及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学知识中重要的公式以及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的引入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着数学知识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生动化,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生活情境创设快乐认知氛围
小学生不喜欢拘谨、严肃、呆板的教学氛围,喜欢进行轻松自在、开开心心的开放性认知。因此,教师要为小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弱化教与学的外在痕迹,让小学生在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认知氛围中展现出生命固有的认知能力。
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长度单位”为例:本章需要小学生掌握“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还需要初步培养小学生的长度意识和距离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手拿自己学习用的刻度尺去测量一下教室中的实物,如课本、文具盒、书包、黑板擦的长度和宽度,凳子面的长度和宽度,桌子面的宽度,地板砖的宽度,花盆的高度等。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测量对象去进行实物测量,让学生开开心心地使用刻度尺去测量实物,以培养学生的长度概念。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使用米尺进行分组测试,每两人一组,去测量一下门的高度、窗户的高度以及黑板的长度等。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助测量身高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亲自测量、亲自读数,开开心心地进行合作探究,一起感知“长度”以及“测量”。这样,小学生就会获得开开心心的良好认知氛围,快快乐乐地在自由自在的测量活动中慢慢对“厘米”和“米”进行长度感知,逐渐强化自己的长度意识,获得丰富的信息积累。
(二)借助生活情境辅助主体认知方式
小学生习惯于进行直观认知和直观思维,难以进行抽象复杂的逻辑思维,而传统数学教学的简单说教却只能为小学生提供非常枯燥的抽象思维。因此,在生活情境中,教师可以投放很多生活实物,让学生在接触实物、感知实物中进行数学认知和直观思维,将生活实物作为数学知识的有机载体。
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一)”为例:教材以四个小朋友从四个角度进行观察为认知途径,分别探讨不同角度下观察到的不同结果,以此展示观察方法的重要性。这样,小学生能够获得非常直观的认知途径,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也较浓厚。因此,教师要组织实物观察活动,让小学生在实物观察中进行直观信息获取以及形象思维活动。如教师可以将自己办公使用的椅子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进行观察,且分四种方式摆放,自然就有四种不同的观察结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椅子的观察效果简略图画出来,要求画出椅子的主要外部轮廓,越节省时间越好。教师还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个人的观察结果草图,在相互借鉴、相互启迪中共同发展。再如,教师可以将圆柱形的垃圾桶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再次进行外部轮廓示意图的草图勾勒活动,并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集体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感知圆柱体的特殊性。
(三)借助生活情境实现合作探究过程
在认知过程中,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难以在凭空想象中进行数学认知。生活情境能够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实物化、生活化的认知环境,能够让小学生以生活实物为信息载体,借助生活实物进行数学认知。
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为例:在“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初步培养小学生的平均分意识,让小学生知道如何才叫“平均分”。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小学生平均分意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将全部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组发放12个彩色玻璃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平均分活动”。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平均分”活动,如“12÷2=?”,教师可让学生以2个为一组进行“平均分”,将12个彩色玻璃球分为6组,通过实践可知“12÷2=6”。再如,“12÷3=?”,教师可让学生以3个为一组进行“平均分”,将12个彩色玻璃球分为4组,通过实践可知“12÷3=4”。再如,“12÷4=?”,教师可让学生以4个为一组进行“平均分”,将12个彩色玻璃球以4个为一组分为3组,通过实践可知“12÷4=3”。这样,小学生就会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中快快乐乐地进行平均分活动,尽情享受同学之间的快乐合作与共同探究。因此,小学生可以“彩色玻璃球”为认知媒介在主体实践、切身感悟、合作探究中感知“平均分”,以为后续进行“除法认知”做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生活情境的使用,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贴近、融合,从而为学生构建其科学的学习框架,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奠定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靳小龙.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97-298.
[2]张海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71.
[3]刘泽君.以生活情境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微视频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