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如何创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王伊瑶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以及数字化中国的发展战略的指引,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数字艺术人才。高等教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现在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这种改革和创新要从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4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

(一)人才培养方向多,目标不明确

从国内的高校情况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国内当前各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各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培养方向也是各有不同。例如有些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设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这种工科背景下,其教学模式就偏向以网络化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为基础,重点培养具备数字媒体制作技术,传输与处理技术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也突出了工科的技术特色,设有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智能信息、人机交互技术等比较有工科特色的课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培养数字媒体行业技术方面的相关人才,是工科综合类的一种代表类型。还有一些综合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侧重文科或者艺术。这些院校多数是从摄影、影视、动画等传统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课程设置上有明显的以前专业的烙印。人才培养上多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在纯艺术类院校,这些院校的生源都是纯艺术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更侧重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艺术为基础,再与技术结合,人才培养更侧重设计能力和艺术表达等,比如交互多媒体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可视化设计等。正因为这样发展历程,也因此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出现了多方向,多目标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各异的一些情况。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建设

因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新兴专业,很多院校都是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或者转型到数字媒体艺术,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多数还是沿袭了过去的课程体系,或者依靠以前的课程体系,增加一些课程后形成。这样的课程缺乏系统建设,而且无非常明确的培养目标。因此,要想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建设做起,按照课标和学校特色,制定符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修订不合理的课程,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的高校采取了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交叉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德育和传统文化课程群等多个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的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序衔接。在教学上,以学期为单位,一个学期内的专业课程努力打通,整体安排,教师共同备课,制定学期目标和培养任务,实现各个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而用整体的力量实现和完成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

人才的培养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为产业发展服务。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新兴技术和文化创意作为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乘数效应和间接推动作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急需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但从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体制看,教学相关封闭。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后,往往几年才有一次修订。但数字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层出不穷。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现象就日益突出。而且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数是面向艺术生招生,而通常艺术生的文化较弱。而社会需要的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强调科技与艺术结合,更多的强调跨学科性和融合性。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国内高校也开始注重实践教学,把教学与实践项目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与配置

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的学习效果,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处于基础位置。在这里我们通过横向拓展与纵向提升两个方面来分析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首先,从横向拓展的角度看,师资队伍的结构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师资队伍也需要多学科的人才进行支撑。例如:教师团队中必须具备1~2名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需要在技术理论上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机械自动化背景的教师1~2名,在特定创作和公共装置方面的结构设计以及材料选择中给予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整个课程方向的把控上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对课程效果或项目落地给出预期。这种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团队需要协调教学,多方向、多层次开展教学工作,最终合作完成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目的。从纵向上来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必须加强,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上。国内数字艺术专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很难有国内成功经验借鉴,这需要一线教师将国外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带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方法论指导。实践型教师需要与公司项目进行同步对接,实时掌握市场发展方向,将一线城市甚至国外的实践经验带进课堂,防止学生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达到上述两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会初见成效,在立体式的资源配置中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设置以实践项目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快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此背景下,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更需要在校学习期间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教学单位将社会实践机会带入课堂,施行校企联合式的教学模式。此类措施属于人才培养的中间环节。数字媒体艺术不仅强调理论基础,更强调落地实施。所有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与项目对接,每门课程的结课作业都与实际项目的落地效果挂钩,如果项目过大或工期过长,可以将几门课合并,甚至与其他专业联合完成教学,保证最终项目落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项目实施的效果成正比,可将公司内部人士聘为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此外,教学单位在筛选社会项目与合作公司的过程中需要起到监督的作用,防止外部公司只是将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使用,忽视了学生的教学培养。

(三)施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理论水平直接关系艺术修养的高低。此环节处于人才培养的上层,属于上层建筑。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只有打好专业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首先任课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机会,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理论素材总结理论知识。其次,学生需要掌握研究方法,这不仅包括艺术创作的研究方法,而且包括了其他专业或者技术的研究方法。再次,使学生通过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课程学习,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将所学理论尝试应用在社会实践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展开科研工作,设置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在科研项目中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

三、结语

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怎样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好,使学生在毕业后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每一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的责任。在未来教学研究中,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市场和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顾鹏.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