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and source of strength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lac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t carrie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 unique way, and also inherits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a unique way. In addi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eason wh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ble and wh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ood is,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and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in the Chinese era.” “In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Marxism must not only be integrated with China’s reality, but also with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antagonistic, but complements each other.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what and why to learn from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 words: Marxis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society; Value; significance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学习内容
(一)概念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这是各民族自强不息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文化的灵魂。可当下,在国内学术界的已有研究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知识与活动的统一、和谐的价值。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则是人类意识的理念。还有学者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所形成的“富而不淫,贫而不移,强而不屈”的个性,“忧国忧民,忠心耿耿”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活理念等都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从广义和狭义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从广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形成的各类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层面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具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等三种表现形态;从狭义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即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类先进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其他精神成果。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而言,学界一般认为它是民族的、经典的、发展的、开放的,是中华民族不断累积、沉淀、演化、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群体特征的独特文化标识,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稳定性以及民族性等特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之中,其核心部分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它不仅包括物质形态,还指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从过去开始,融入现在,直指未来的意识趋向和客观实在。”
简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历史进行自我反省、自我 总结、自我构建的物化成果。
(二)学习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等各个方面。它包含了在时间和社会的考验下,仍然存在并且能够流传下去的所有优良文化。根据社会发展实践所保留下来的、符合时代进步、符合人民生活发展的都统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家层面上,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创新,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来。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音乐等,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深刻思想和审美情感。中国有悠久的哲学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重要的节令和节庆,如春节、中秋节、 清明节等,都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的中化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价值观念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尊重长辈、维护家族荣誉和传统家谱的编制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一思想体系强调社会和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尊重他人、遵循礼仪规范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在个人层面,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以家庭为中心,尊重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的荣誉和传承家族价值观念。个人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鼓励勤奋工作,节俭生活,这反映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谚语中,如“勤劳致富”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有丰富的文学和哲学传统,如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这些传统强调智慧和内在的修养,对个人的精神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
力。”因此,理解这两种思想体系相结合,尤其是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联系,对于我们未来的理论研究以及如何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的重大意义。那么二者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本论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上的联系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群众史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群众史观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进程的积极主体,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性作用。因此,群众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所说的群众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群众,不是观念里的群众,也不是思想中的群众,所以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落脚点,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之所以能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与认同,与它的群众史观紧密相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指导旗帜,离不开它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民本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它不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治理国家要把民心问题放在首位,古人认为民心向背关乎社稷安危,关乎社会稳定,所以及时调整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之源,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的雏形。因此,二者都体现了深厚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出其当代价值,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把握好“人民”这一根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社会理想构建上的联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好归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中华儿女世代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显性话语表达,能够鲜明地展现二者在社会理想层面的共通之处。
在马克思主义的多部著作中,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十分丰富深刻。马克思、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都将和谐社会提到相当的理论高度进行阐述,他们认为,人类只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第一次比较完善地阐释了“共产主义”概念。他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任何形式的压迫,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将受到平等的尊重。马克思主义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这一科学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人人自由的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提出过“天下大同”的思想主张。“天下大同”是中国式的人文社会乌托邦。 关于“大同”的理想与追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一以贯之,从未间断。这一社会理想是中国古代圣贤先哲们按照“家天下”的方式,勾勒出的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图景。“大同”一词,始见于《礼记·礼运》,书中假借孔子之口,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孔子还简洁表述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整理的 《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说法, 诸子百家也大都重视公义,早期典籍有诸如“公者明”“无私者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类的表述。孔子的这一社会 理想影响很大,历史上这样的类似表述不胜枚举。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以及后来“公天下”的主张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说“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涵摄去取、中和位育。因此,追本溯源,“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一直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脉,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构建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中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皆鲜明体现了人类对平等世界与和谐社会的诉求,二者在社会理想上的相通点为其结合并发展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追求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观上的关联性
在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中华传统知行统一具有相通性,都体现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曾蕴含着“知行观”,它是古代哲学史中极具特色的问题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知行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明代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它就如同阴阳一体,它没有先后之分,因为只有“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能够解决言行不一这个二重道德问题时,“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就是要客体顺应主体,其中知是指良知,而行是指人的实践。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中的“知”即求知。现代心理科学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精神需要── 认知需要,人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时, 就产生了求知欲。求知就是寻求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求知欲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之本性,人皆有之。求知是有技巧、有方法的,古人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知行合一学说强调求知欲望追求,这是对人这个个体思想认识本体需求出发点的一个抽象总结,但这个抽象总结又是最现实和符合实际的。王阳明提倡以学促干、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提倡“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也就是说,调查研究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个人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深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全面调查是学习、工作、生活中都不得忽视和马虎的。因此,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不是凭空设想、空穴来 潮的思想和行动,知行合一思想或是行动都必须是建立在深入调研、掌握实际情况下的认识和实践,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
而实践的观点又恰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实践第一的特性,它不是僵化教条的理论,而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它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之源,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不但不能以理论代替实践,还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理论,让理论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无疑和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对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进行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当代人也结合了实践观,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所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文化阵地。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便没有停止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脚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所保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互通契合,形成了多重建构。二者对话的深化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创新作出原创性贡献、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过程,也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构筑及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完善的过程。如何发现二者之间结合的价值与意义,对于我们发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认知上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进一步分析其价值所在。
(一)开辟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积极向未来敞开的鲜明特质。二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主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如当下宣扬的“于家为国,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等,都传承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实践探索,皆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通,促进二者创新发展。
(二)觉醒中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资源,但其内在力量的激发,需要以一定的主客体条件为前提。在传统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制度和反动势力长期压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直至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才得以具备。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迸发出了强有力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我们得以站在世界高度重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价值,在自觉意识层面把握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从而不断凝聚民族精神力量,重塑中华文明自信自觉。文化往往是“日用而不知”的,其自觉自信的构建需要借助“镜子”的折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这面“镜子”正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唤醒了传统中的“文化无意识”状态,使中国各族人民逐渐完成了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转变。
(三)提供思想借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借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党和国家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结合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和“教条化”。因此,如何在新时代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源泉。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思想支撑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知识体系、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当代社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学、为何学,我们首先必须顺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文化内核,并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一种文明的生命力,并不在于放弃传统,而 在于对传统的吸收和再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它的借鉴吸收也是如此。
应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当今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邹广文.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 [J]. 求索,2023(2):16-26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5 页.
[2] 李双套:《传统文化现代化:何谓、为何与何为》,《江淮论坛》2019 年第 4 期,第 77-81 页.
[3] 王寿林:《文明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第 176-184 页.
[4] 张玲、宋乃庆、蔡金法:《问题提出:基本蕴涵与教育价值》,《中国电化教育》2019 年第 12 期,第 31-39 页.
[5] 张 娜 20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 传承发展》,《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第 12 期.
[6] 丁建发 20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内涵——评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领导科学》 第 20 期.
[7] 凡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D]. 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20.
[8] 王炳林,程美东,宋学勤,等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22.
[9] 胡向东.论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文化视角 [J]. 中国考试,2023(2):1-10.
[10] 张国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创新力量 [J].
[11] 张卫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4):32-39.
[12] 王鹤岩,郭佳乐.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探赜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