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对策

黄文斌

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363000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可以有效保障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同时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实施,要指导学生计算技巧,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引导与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工作。文章简要提出了强化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2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生计算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计算能力不足会导致学生在分析数学、解答数学问题时常常出错,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计算能力并非通过反复计算、大量计算就能够提高的,而是需要数学教师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指导、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从“趣”出发

为了改变原本气氛较为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师需要从“趣”出发,重新制订活动规则,在妙趣横生的环境中推动小学生参与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达到计算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一)”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随机夺分”的趣味活动:在电子屏幕上会任意出现两个100以内的数字,需要所有学生快速计算,最先抢答正确的人会获得1个积分,分数越多,最终得到小奖品的概率越大。教师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递计算”的趣味活动:顺着学生座位的顺序,从前到后地依次说出算式中的乘数、被乘数、积,如A学生说:“361。”B学生说:“8。”C学生说:“2888。”再由下一组学生继续出题计算。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听写训练”的趣味活动:要求所有学生拿出笔记本,教师任意说出某个两位数相乘的算式,如“77×99”,要求学生先写出序号再计算,每道题的计算时间设为10秒,超过时间会读出下一题,最后统计每名学生的计算结果。

二、融入更多的计算技巧

在数学计算中,除了固定的运算法则之外,还包括一些根据经验转化而来的计算技巧,这些计算技巧会帮助小学生更为高效地计算。因此,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的计算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由于会经常性地遇到某些不完整的多位数相加,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在数位上出错。对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加大减差法”和“减大加差法”。如在“加大减差法”中,当算式中出现临近整十、整百、整千等数时,可以用近似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求和,接着减去与原来的数的差值,如原式为“1376+98”,98可以近似转化为100,与1376相加得1476,接着减去98与100的差值2,得到1474,这样就能省略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节省更多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时,因为课程中讲到分配律,所以可以利用该种规律形成简便的计算方法,如在计算两个两位数的和时,若加数与被加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位置颠倒,可以利用分配律转化为“(a+b)×11”的形式,如原式为“47+74”,可以转化为“(4+7)×11”,直接可以得到和为121。同理,教师在计算两个数位数字互相颠倒的数的差值时,也可以用分配律进行计算,如原式为“74-47”,可以转化为“(7-4)×9”。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如果某个算式中的乘数与被乘数的十位数字相同,且个位数字互补,就可以用十位数字加一乘十位数字,再用两个数的个位数字相乘,最后将两个数字拼凑起来,就会得到最终的乘积,如原式为“67×63”,第一步需要计算十位数,列出算式“(6+1)×6”,第二步需要计算个位数,列出算式“7×3”,最后将42和21拼凑起来,得到结果4221。

三、手脑结合,体悟计算道理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其体会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提炼、概括和归纳。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是从生活具象到数学抽象的“扶手”,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计算的道理,使算理变得更加易懂。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形象思维,既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也能使其对算理的理解更为深刻,将算理与算法融会贯通。例如,在讲授一年级“十几减九”这节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场景。“智慧园中的猴妈妈在卖桃子啦!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帮猴妈妈解决‘还剩几个桃’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列式呢?”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请你来当售货员,9个桃,你打算怎样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拿桃子的过程,教师结合同学们的操作过程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学生可能出现4种想法:第一种,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减,减9次;第二种,先从10个桃中减去9个,再和其他3个桃合起来;第三种,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桃,再减去盒内的6个桃;第四种,13个桃分成9个桃和4个桃,所以13减去9等于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经历用不同的方法从13个桃里去掉9个桃的形象思维过程,经历根据算式去理解13减9怎样算的抽象思维过程,疏通了算理,提升了思维水平,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利用创设的生活情境和动手实际操作,调动学生的感官,看、做、想、说相结合,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计算的道理更好地植根于学生心中。

四、培养验算的习惯

如果说审题是做题的开始,那么验算就是把关计算质量的“大门”。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验算习惯,可以通过多项方式进行培养,如要求每名学生随时准备验算纸,将验算过程整齐地写在纸上,在交作业或回答问题时,交出验算纸。教师在检查时,可以查看验算纸上的内容。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坚持“三问”:在做完某道题后,学生需要自问自答,第一问是“有没有看错题”,第二问是“有没有漏算”,第三问是“有没有出错”,这会帮助学生尽快找出存在的错漏之处,并且及时更正。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一起验算,如在提出多道计算题后,要求每对同桌同学互检,令其交换写出的结果,互相验算对方的答案,若存在错误,可以在验算结束后互相讨论,探讨正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另外,学生在验算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常犯的错题。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准备一本错题本,将验算时频繁出现的错题写在错题本上,提醒学生定期阅读错题本,使其能够记住自己存在的错误,熟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错误。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水平的提升可以辅助学生数学综合成绩的提高,特别是在解决各种复杂数学问题时,计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计算兴趣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学生计算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为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另外,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技巧,并帮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以及错题分析与总结的良好计算习惯,进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飞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17):135-137.

[2]魏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研究[J].华夏教师,2022(02):66-68.

[3]马文杰,姜涛.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1(0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