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面临很多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农村课堂更迫切需要改革,改革的动因在教师,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一、初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富有顽强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师生间多机械互动、认知互动、浅层次互动,而少情感互动、行为互动,课堂互动还多属于“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其根源在于农村家庭教育严重不足,且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普遍“内向”,这些根源性问题大大增大了互动的难度。但有一种现象是个例外,就是在公开课上,师生互动往往能够展现出良好的一面,因此,虽然根在学生,动因却在教师。在无法改变农村学生固有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来改变师生的互动现状,使其向着“相互磋商型”迈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策略
(一)巧用情境创设,激发师生互动热情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实”的情境会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在讲《水的净化》一课时,在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浑浊的黄河水,再以“这样的水能喝吗?”“怎样将这样的水变成能喝的水?”引出课题。由生活中常见的“已知”导向“未知”,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简单,但对于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来说,却是非常有效的。在教学中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如厨房中的化学、身边实验室等,每一次都能使学生主动与我交流“经验”。情境创设还有很多形式,尤其在信息时代,我们能够接触到丰富的音频和视频资源,只要合理利用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切忌时间过长,要做到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
(二)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和谐交流氛围
农村学生的心灵需要倍加呵护,尽管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人尊重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构筑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在与教师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新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逐渐消除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教师要先于学生做出重大改变,放下“严师”的架子,尝试角色转换。引领我校课改的崔成志教授曾多次建议我们,要经常“问计于学生”。因此,在我的化学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也会让学生自己出题进行测验,还会让学生当“小教师”讲解某一个知识点……当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无比信赖时,学生的责任感就会增强,信任感也会在师生间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
(三)游戏互动
以人教版初三化学为例,在学到原子的结构时,在介绍卢瑟福等人用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核实验前,可以加入一个小游戏作为铺垫。如:蒙眼怎么判断铁圈内是否空心,若有物体,怎么得出物体的分布情况。通过开展游戏引路,再介绍科学家实践过程,让学生坚信微观世界探究的奥妙,也使课堂生动鲜活起来,学生表现更积极活跃。
在酸碱盐学习的过程中,酸碱盐分别可以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也与很多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面对繁杂的各种化学物质,如何能够了解常见酸碱盐的特性和用途,对于学生来说很困难。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快乐的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某化学老师研究出了一套扑克牌,把初中常见的物质印制在扑克牌上,配以精美的物质图片,通过制定游戏规则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并且能熟知它们的化学性质。此游戏一出,风靡整个教室,学生乐在其中。
(四)设计问题串,实现有效问答
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关于各种问题的探究过程,抓住主问题及围绕主问题形成问题串,以问题的生成、解决和运用为脉络驱动课堂运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如在教学“水分子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开课时就进行了“给水通直流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能会有下列猜想:水蒸气、氢气、氧气。教师接着提出“这些猜想说明发生了什么变化?”“水分子如何变化?”这两个主问题,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可分三个阶段:一是宏观认识水的变化,相关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气体到底是什么?”“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依据什么现象能获得什么结论?”;二是微观认识水的变化,即水分子的变化,问题有“微观上水分子如何变化?”;三是问题的升华,问题有“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什么?”。教师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分层提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探究,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五)建构学习共同体,适时适度引领方向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具有社会属性。农村学生在社会上展现自我的机会较少,因此,班级这个“社会”就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构建学习小组,可以大大增加交流展示的机会。经过专家的指导,在班级内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四人学习小组,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小组,采用组内整体绑定制,以合理的评价激励小组。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了生生互动,使更多学生自然地参与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交流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进行师组互动,辅助者的交流方式更易于让学生认可和接受,从而避免了“师个互动”“师班互动”的局限性。学习之余,师生间、共同体内还能建立深厚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延伸,形成良性循环。
(六)加强实验教学,凸显师生互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没有人会对有趣的现象不感兴趣,因此,化学学科更应该发挥实验这一载体的特殊作用,增强师生互动。如教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使小花变色的神奇药水”绚丽出场,用几种呈碱性、中性、酸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盐酸,将药品的名字掩盖,分别喷洒在若干朵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制作的干燥小花上。这些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面对变色的漂亮小花,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这些药水是什么?”“为什么能使这些小花变色?”,有了主动求知的愿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自然生发,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辨别物质”,最终揭开神奇药水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互动自然生发。
三、结语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运用有效的互动策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有效解决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师动生不动”的问题,还原“教”与“学”的本来面目,给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小杰.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7).
[2]房中华.初中化学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谈[J].考试周刊,2019(87).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