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布局规划创新方法

张长健

上海同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临沂分公司,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弹性管控
DOI:10.12428/zgjz2025.08.26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域全要素”统筹与“三线一单”刚性管控的双重驱动下,村庄布局规划正经历从“单一建设导向”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协同”的深刻转型。传统规划因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割裂、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矛盾突出,加之规划编制“重图纸轻实施”、村民参与流于形式,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多元化需求。为此,亟需通过多规融合技术破解数据壁垒,构建弹性管控机制平衡保护与发展,并依托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工具提升治理效能,形成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村庄布局规划创新范式。

1多源数据融合与空间分析技术创新

1.1数据整合框架

(1)三维数据基底标准化构建

以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DEM/DOM)为空间基准框架,无缝叠加国土三调地类图斑与权属边界数据,深度融合生态遥感监测(如NDVI植被指数)、农业产量统计(如地块级粮食单产)、人口热力分布(如手机信令聚类)等多维度专题数据,构建覆盖“地形地貌—地类现状—动态变化”的三维数据基底。通过强制统一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GDB地理数据库格式,彻底消除城乡规划(多沿用地方坐标系)与土地利用规划(常用西安80坐标系)的空间基准差异,确保多源数据在ArcGIS/MapGIS等平台中实现亚米级套合精度,为后续空间分析提供“零偏差”数据底座。

(2)FME自动化数据冲突处理

针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地类分类体系(如城乡规划的"R2二类居住用地"与土地规划的"0702城镇住宅用地")、属性字段结构(如城乡规划含"容积率"字段而土地规划无)上的系统性差异,开发基于FME的智能清洗工具链: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地类编码对照表实现字段自动映射,利用FME拓扑处理器修复面重叠(误差阈值设为0.1㎡)、线断裂(断点距离<0.5m自动连接)等拓扑错误,并嵌入冲突协调规则引擎(如当同一地块同时标注为生态保护红线与允许建设区时,优先保留生态属性)。经测试,该工具可实现10万级图斑数据的自动化处理,效率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12倍,数据融合成本降低85%。

1.2空间分析模型

(1)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量化

构建"生态—农业—建设"三维评价模型体系:生态敏感性评价选取坡度(权重0.3)、植被覆盖度(0.25)、水系缓冲区(0.2)等8项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农业适宜性评估聚焦耕地质量等级(0.4)、灌溉保证率(0.35)、土壤有机质含量(0.25)等核心因子,运用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建设承载力分析整合地质灾害危险性(0.3)、道路500m覆盖率(0.25)、供电半径(0.2)等参数,通过TOPSIS优劣解距离法综合评分。利用ArcGIS栅格计算器实现指标标准化(0-1归一化)与加权叠加,最终生成20m×20m分辨率的"三生空间"适宜性分级图,为功能区划定提供精准量化支撑。

(2)MCE模型动态边界划定

基于MCE(多准则评价)模型构建动态划定框架:将生态敏感性(≥0.7划为生态空间)、农业适宜性(≥0.6划为农业空间)、建设承载力(≥0.5划为建设空间)评价结果作为硬性约束条件,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生成初始"三生空间"边界。建立5年为周期的动态调整机制:结合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R²>0.95)与产业用地需求预测(采用灰色GM(1,1)模型),当建设空间需求超出承载力15%时,启动边界优化程序——优先通过存量用地挖潜(如闲置宅基地复垦)满足需求,确需调整生态/农业空间的,按"生态保护红线绝对不突破、永久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原则实施微调,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全程记录调整主体、时间、范围等信息,确保规划刚性管控与弹性发展有机统一。

2弹性管控规则与动态调整机制设计

2.1分区管控规则库

(1)三级分区标准体系

构建“刚性管控区—弹性发展区—战略留白区”三级分区框架:刚性管控区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不低于25%)与永久基本农田(按耕地保有量目标分解),禁止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弹性发展区聚焦村庄建设用地,允许根据人口流动与产业需求进行适度增减挂钩;战略留白区预留5%-10%的国土空间作为未来重大项目储备用地,暂不明确具体用途。每类分区制定差异化管控规则,如刚性管控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弹性发展区采用“正负面清单结合”模式。

(2)分区转换触发与审批机制

设定分区转换触发条件:弹性发展区转为刚性管控区需满足生态功能重要性提升(如发现新物种栖息地)或耕地保护需求;刚性管控区调整为弹性发展区须通过“双评估”(生态影响评估+耕地占补平衡评估),且人口规模突破村域规划上限(如户籍人口增长超20%)或产业类型升级(如从传统农业转向文旅融合)。转换审批流程采用“乡镇申请—县级初审—市级复核—省级备案”四级联动机制,补偿机制明确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如集体经济组织留存60%、政府统筹40%),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补偿发放。

2.2用地指标动态分配算法

(1)人口预测驱动的宅基地需求测算
开发基于GM(1,1)灰色预测模型与马尔科夫链的宅基地需求测算模块:输入近5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宅基地面积等数据,预测未来5年人口变化趋势,结合人均宅基地标准(如山区0.3亩/人、平原0.25亩/人)动态计算需求总量。同时,嵌入耕地保护约束条件,当宅基地需求导致耕地减少超过年度补充计划时,自动触发指标收紧机制,优先保障永久基本农田不减少。

(2)“指标池—项目库”区块链联动机制
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指标池”,实时归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指标等;同步建立“项目库”,录入拟实施的村庄规划项目信息(如位置、规模、用途)。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两者联动:当项目库新增建设需求时,系统自动从指标池匹配可用指标,并记录交易时间、双方主体、指标类型等全流程信息,确保指标分配可追溯、不可篡改。每季度生成指标使用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3数字孪生驱动的规划仿真与决策支持

3.1三维建模与可视化平台

(1)村庄数字孪生体构建

集成BIM与GIS技术,利用无人机搭载五镜头相机开展倾斜摄影,获取村庄全域亚米级(分辨率≤5cm)实景三维模型,精准还原建筑立面纹理、屋顶结构及地形起伏细节。通过GIS平台融合DEM数字高程数据(精度±0.1m)、BIM建筑信息模型(含结构层数、使用功能等属性)及地下管网(给水/排水/电力)、道路网络(分级编码)、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卫生室坐标)等专题数据,构建覆盖"地表地形-地上建筑-地下管线"的全要素数字孪生体。支持从村庄整体到单体建筑的分级可视化:宏观视角展示村庄与周边生态保护区、基本农田的空间拓扑关系,微观视角可穿透建筑外墙查看内部房间布局、材质参数,为规划方案的空间适应性分析提供三维可视化决策支撑。

(2)Unity3D交互式仿真系统开发

基于Unity3D引擎开发村庄规划动态仿真平台,实现多方案对比的沉浸式体验:用户可上传不同规划版本(如传统集中式布局与生态分散式布局),系统自动解析CAD图纸生成三维场景,并通过粒子系统模拟人口密度(红色高密度/蓝色低密度)、交通流量(绿色畅通/红色拥堵)等动态要素的热力分布。创新嵌入村民参与模块,开发"规划众创"移动端APP,村民通过滑动评分(1-5星)表达对公共广场位置、住宅朝向的偏好,系统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分析需求特征,实时生成融合村民意愿的"定制化"规划方案三维模型。经试点验证,该系统使村民参与规划讨论的积极度提升70%,方案通过率提高45%,显著增强规划的民主性与可实施性。

3.2AI辅助决策系统

(1)深度学习规划方案生成模型

训练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输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产业类型(如文旅、农业加工)及人口规模等约束条件,模型自动生成3-5种布局方案(含建筑密度、道路走向、绿地率等参数)。模型训练数据来源于100+个已获批村庄规划案例,通过迁移学习优化对新场景的适应性,方案生成时间从传统人工设计的2周缩短至2小时,且方案合规性(如符合用地指标)达标率超90%。

(2)机器学习绩效预测与动态调整

集成随机森林、LSTM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规划绩效评估模块:输入规划实施后的土地利用变化、人口流动、产业产值等实时数据,预测未来5年规划对生态质量(如植被覆盖率变化)、经济活力(如村民收入增长率)、社会公平(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影响。当预测结果偏离目标值(如生态质量下降超5%)时,系统自动触发调整建议(如优化绿地布局、调整产业用地比例),并通过数字孪生体可视化展示调整效果,形成“预测—评估—优化”闭环。

4区块链赋能的规划实施监督与治理创新

4.1不可篡改的审批链设计

(1)全流程上链存证与追溯

将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批、调整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规划文本、图件、专家评审意见、公众参与记录等)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上链存储,每个环节的操作时间、责任主体(如规划编制单位、审批部门负责人)、修改内容(如用地性质变更、指标调整)均以哈希值形式固化,形成不可篡改的“审批日志链”。支持通过规划编号或地块坐标快速查询历史审批记录,解决传统纸质档案易丢失、电子文档易篡改的问题,确保规划决策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

(2)智能合约驱动的动态管控

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将刚性管控规则(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得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占用需等量补划)编码为可自动执行的合约条款。当规划调整申请触发管控条件(如某地块拟从生态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系统自动调用合约验证合规性:若违反规则,则冻结审批权限并生成预警信息推送至监管部门;若符合规则,则自动推进至下一审批节点。例如,某村申请新增宅基地时,合约自动核查是否突破村庄建设用地总量指标,未突破则继续流转,突破则终止流程并提示调整方案。

4.2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

(1)多部门数据实时共享与业务协同

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村庄规划管理子系统”,通过API接口实现与农业农村(耕地质量数据)、生态环境(生态红线范围)、住建(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等部门系统的数据实时交互。例如,当农业农村部门更新高标准农田范围后,平台自动同步数据至村庄规划图层,并触发对周边建设用地的管控规则校验(如禁止在农田保护区500米内新建工业项目)。同时,支持跨部门联合审批流程,如村庄规划调整需同时获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三部门电子签章,审批效率提升60%。

(2)立体化监管网络与公众参与

设计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规划监督APP,集成“网格员核查”与“村民随手拍”功能:网格员通过移动端上传现场照片、定位信息及违规类型(如乱占耕地建房),系统自动比对规划图斑生成核查报告;村民可拍摄疑似违规行为(如破坏生态林地)并上传至平台,平台通过AI图像识别初步判断违规性质后,推送至属地管理部门处置。监管数据实时回传至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卫星遥感监测(天上看)—网格员巡查(地上查)—APP举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体系,违规行为发现率提高80%。

结语:

村庄规划的数字化转型是破解传统规划“重编制轻管理、重静态轻动态”难题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与三维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规划要素的全息映射与多方案沉浸式比选;依托AI辅助决策与区块链技术,推动规划审批从“人工审查”向“智能合规校验”升级,确保管控规则刚性执行;而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与立体化监管网络的搭建,则打破了“数据孤岛”,形成了“规划—实施—监督—调整”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未来,随着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化应用,村庄规划将进一步向“精准预测、弹性适应、全民共治”方向演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科学性、前瞻性与包容性的空间保障,助力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王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分析[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0(7):1900-1901.DOI:10.12277/j.issn.1673-7075.2020.07.0947.

[2]苏炜.乡村振兴背景下淮北市南山片区村庄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4.

[3]王超.基于村庄布局的东港区乡村生活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

[4]常鹏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研究[J].住宅产业,2025,(02):51-53.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