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构建与可信度验证研究

吴忠1 辛旭峰2 张安宁3

1.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宾阳大道西南上城天悦府一期14栋一单元10楼一号,550081;2.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16号12号楼2单元702户,266061;3.成都市银杏机电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
关键词: 区块链;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可信度验证
DOI:10.12428/zgjz2025.10.3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研究背景:当前,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部分工程项目中存在偷工减料、数据造假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并对公众利益造成了潜在威胁[3]。例如,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机械设备管理疏漏以及工序交接检查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中的不足,也凸显了构建有效追溯体系的重要性。一个完善的追溯体系能够通过对工程质量数据的全程记录与监控,为监管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保障工程质量并维护公众利益。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验证,以期为该领域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1][2]。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为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变革。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工程质量追溯,可以有效解决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提升追溯体系的可信度。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工程质量追溯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区块链技术原理剖析

2.1 去中心化特性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是指数据不依赖于单一的中心机构进行存储和管理,而是分布式地存储在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上。在传统中心化数据管理模式中,数据通常集中存储在某一中心服务器上,这种模式容易受到单点故障、数据篡改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影响[2]。而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使工程质量数据能够在各参与方之间直接共享,每个参与方都拥有独立的数据账本,从而显著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参与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这些单位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实时访问和验证数据,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一致性[2]。这种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还降低了因中心化机构失误或恶意行为导致的数据风险,为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不可篡改特性

区块链数据的不可篡改性是其核心优势之一,主要通过哈希算法和时间戳技术实现。哈希算法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哈希值的方法,任何微小的数据变化都会导致哈希值的显著改变,从而可以检测数据是否被篡改[3]。时间戳则为每笔交易或数据记录添加了不可篡改的时间标记,确保数据的时序性和完整性[11]。在工程质量追溯体系中,这些技术确保了数据一旦上链便难以被篡改,为追溯体系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例如,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检测报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以及验收阶段的检测结果等数据一旦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便无法被随意修改,从而有效防止了数据造假和篡改行为的发生[3]。这种特性使得区块链技术在工程质量追溯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监管部门和公众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持。

2.3 可追溯特性

区块链的可追溯特性源于其分布式账本结构,能够记录数据从产生到传输再到存储的全过程。在区块链网络中,每一笔交易或数据记录都会被打包成一个区块,并按照时间顺序链接到之前的区块中,形成一条不可篡改的链条[7]。这种链式结构使得数据的来源和流向可以被清晰地追溯,为工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区块链可以记录原材料的采购来源、运输过程、进场检验以及使用情况的完整链条,确保每一批次原材料的质量可控[7]。同时,区块链还可以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和质量控制点,便于在出现问题时快速定位责任方并采取应对措施。这种全程可追溯的特性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还为事后追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从而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可信度和可靠性[7]

3. 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构建

3.1 数据层设计

3.1.1 数据采集范围

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数据采集范围是确保追溯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其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原材料质量、施工过程参数以及验收检测数据等多个维度。在工程项目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成果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对原材料的来源、质量检测报告、进场时间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3]。同时,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如施工工艺、环境条件、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等,也应纳入采集范围,以全面反映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情况[4]。此外,验收检测数据作为工程质量的最终评判依据,必须包括各项检测指标的具体数值、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结果的时间戳等信息,从而为后续的质量追溯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通过明确上述数据采集范围,可以有效提升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1.2 数据采集标准

为了确保数据采集的规范性与可比性,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数据采集标准应涵盖数据格式、编码规则、传输协议以及质量控制要求等方面。例如,在数据格式方面,可以采用标准化数据模型(如JSON或XML)来描述工程质量相关信息,以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4]。在编码规则上,应建立统一的分类体系,对原材料、施工工序、检测项目等进行编码,避免因命名不一致导致的数据混乱。此外,还需明确数据采集的时间频率和精度要求,例如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对采集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还能为后续的数据存储与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3.2 网络层架构

3.2.1 区块链网络搭建

在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中,选择合适的区块链类型是搭建网络架构的首要任务。公有链具有高度的去中心化特性,但其交易速度较慢且隐私保护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工程质量追溯对数据实时性和隐私性的要求[1]。相比之下,联盟链更适合此类应用场景,因为它能够在有限的参与方之间实现高效的数据共享,同时通过权限管理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8]。私有链则适用于特定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但由于其去中心化程度较低,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多方协作的需求。因此,在工程质量追溯体系中,建议采用联盟链作为基础网络架构,通过邀请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加入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网络的运行。这种架构不仅能够提高数据透明度,还能有效降低技术成本和操作复杂度。

3.2.2 数据安全传输

在区块链网络中,数据的安全传输是保障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可信度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等。加密算法(如AES和RSA)可用于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11]。数字签名则用于验证数据的来源和完整性,通过生成唯一的签名信息,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篡改。此外,身份认证机制可以通过验证参与方的身份信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区块链上的数据。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安全性,为工程质量追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3.3 共识层机制

3.3.1 共识算法选择

共识算法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组件之一,其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数据一致性和运行效率。常见的共识算法包括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和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等。PoW算法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其计算资源消耗大、交易速度慢的特点,使其不适合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工程质量追溯场景[11]。PoS算法通过根据参与方的持币比例分配记账权,虽然提高了交易速度,但在多方协作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公平性问题。相比之下,PBFT算法以其高效率和强容错性脱颖而出,尤其适用于联盟链环境下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PBFT算法通过多轮消息交换和投票机制,能够在存在恶意节点的情况下达成数据一致性,同时保持较高的交易吞吐量。因此,选择PBFT作为共识算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对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的需求。

3.3.2 共识过程实现

共识过程的实现是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共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由指定的节点提出区块提案,包含待写入区块链的工程质量数据;其次,其他节点对提案进行验证,检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然后,通过多轮消息交换和投票机制,各节点就提案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将达成共识的数据写入区块链,并更新各节点的状态[11]。在这一过程中,PBFT算法通过预准备、准备和提交三个阶段,确保即使在部分节点出现故障或恶意行为的情况下,系统仍能正常运行。此外,为了提高共识效率,可以采用优化策略,如动态调整参与共识的节点数量或引入信誉机制,对表现良好的节点给予更高的记账权重。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共识过程的可靠性和效率,从而维护工程质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4 应用层功能规划

3.4.1 质量信息查询

质量信息查询功能是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核心应用之一,旨在为相关方提供便捷的数据访问服务。通过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用户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原材料采购、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查询相应的质量信息。例如,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用户可以查看原材料的来源、质量检测报告以及进场时间等详细信息;在施工过程中,用户可以实时获取施工工艺参数、环境条件以及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在竣工验收阶段,用户可以查阅各项检测指标的具体数值和检测结果的时间戳[4]。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可以采用“数据库+哈希值”的存储模式,将详细数据存储在分布式数据库中,而将数据的哈希值记录在区块链上,从而实现快速索引和验证。通过这一功能,相关方能够全面了解工程各阶段的质量情况,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4.2 问题定位与预警

问题定位与预警功能是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重要补充,旨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该功能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监控,当检测到异常数据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某项工艺参数超出预设范围,系统会立即生成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3]。此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系统还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如频繁出现的原材料质量问题或施工工艺偏差等。为了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可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工程质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问题定位与预警。通过这一功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还能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4. 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可信度验证

4.1 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科学地评估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可信度,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数据真实性、数据完整性以及数据及时性三个核心维度。在数据真实性方面,主要考察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原材料质量检测数据时,需确保数据采集设备经过校准且具备权威认证,同时要求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3][11]。在数据完整性方面,则需关注数据缺失率以及数据篡改检测能力。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为数据完整性提供了天然保障,但仍需设计合理的校验机制以识别潜在的数据异常或遗漏[11]。此外,在数据及时性方面,应设立明确的指标来考察数据上传和更新的速度是否满足工程质量追溯的需求。研究表明,区块链系统通过时间戳和智能合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处理的实时性,从而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更高效的决策支持[4]

4.2 实际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该项目是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涉及多方参与主体,包括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监理单位以及政府部门。该工程规模庞大且技术复杂,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数据种类繁多,涵盖了原材料检验、施工工艺参数记录以及竣工验收报告等多个环节[2]。在数据收集阶段,研究团队采用了物联网传感器和人工录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随后,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以及归一化处理,以便将其上传至区块链平台进行存储和分析[3][4]。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优势,也为后续的可信度验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4.3 可信度量化验证

在完成数据收集与处理后,本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可信度进行了量化计算。具体而言,根据前述评估指标体系,分别对数据真实性、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及时性进行了评分,并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出总体可信度得分。结果显示,该体系在数据真实性方面表现优异,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14]。与此同时,在数据完整性和及时性方面,区块链系统也展现出明显优势,尤其是在数据防篡改能力和实时更新能力方面远超传统追溯方式[1][3]。为进一步突出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本研究还将基于区块链的追溯体系与传统追溯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追溯方式因存在人为干预和数据孤岛问题,其可信度评分显著低于区块链体系。这一结论充分证明了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可信度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5. 体系构建与运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5.1 技术成本问题

构建与运行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涉及显著的技术成本,主要体现在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硬件设备方面,区块链网络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节点以支持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尤其是对于联盟链或私有链而言,各参与方需投入资金购置和维护这些设备[10]。软件开发成本则包括区块链平台的搭建、智能合约的设计与部署以及用户界面的开发,这些过程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加开支。此外,区块链网络的运行对能源消耗要求较高,特别是采用工作量证明(PoW)共识算法的公链,其高能耗特性可能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为降低技术成本,可通过优化技术方案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选择更节能的共识算法如权益证明(PoS)或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同时采用开源软件以减少软件购置费用,并探索云服务模式以降低硬件投入压力[10]

5.2 数据隐私保护

在工程质量追溯过程中,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是一个重要议题。区块链技术的透明性虽然有助于提升数据可信度,但也可能暴露敏感信息,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加以保护。数据加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上链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只有授权方能够解密并查看具体内容[11]。此外,匿名化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屏蔽数据中的个人身份信息,从而在保障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的可用性。与此同时,遵循隐私保护政策法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国际法规对企业处理个人数据提出了明确要求,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需充分考虑这些合规性要求,以避免法律风险[11]

5.3 行业标准缺失

当前,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一现状对其推广应用构成了显著障碍。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指导,不同企业或机构在构建追溯体系时往往各自为政,导致系统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5]。此外,标准缺失还使得行业内外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效果难以达成共识,影响了技术的公信力和接受度。为应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标准制定进程,明确区块链技术在工程质量追溯中的技术规范、数据格式和操作流程。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与落地,为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5]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旨在解决当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偷工减料、数据篡改等问题,从而提升工程质量追溯的可信度。通过明确数据采集范围与标准、搭建区块链网络、选择合适共识算法以及设计应用层功能,实现了工程质量信息的全程可追溯。在可信度验证方面,建立了涵盖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区块链的追溯体系显著优于传统方式。该体系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还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实时监督与事后追责的有效工具,为工程质量追溯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1][3]

6.2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追溯体系有望与之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前景。例如,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工程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从而提升数据及时性与准确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够对海量工程质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并提前预警。此外,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可能为工程质量追溯带来新的突破,例如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质量控制流程,降低人为干预的风险。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这些技术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效果,为工程质量追溯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0]

参考文献

[1]李桃;严小丽;吴静.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及追溯系统框架构建[J].建筑经济,2020,41(9):103-108.

[2]李晨波;张小涛;曲家忻.区块链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4,43(1):128-130.

[3]林文浩.基于区块链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J].价值工程,2021,40(7):10-12.

[4]吴柏廷;魏莹;马杰.基于区块链的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框架构建[J].建筑经济,2023,44(S01):320-325.

[5]闫卫喜.浅谈区块链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20,(2):132-134.

[6]刘双印;雷墨鹥兮;徐龙琴;李景彬;孙传恒;杨信廷.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信溯源系统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22,53(6):327-337.

[7]孙春玲;陈逸飞;王明正.区块链技术下建筑供应链信任提升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23,39(4):59-63.

[8]肖博;夏辉;陈明.基于联盟链的制造供应链质量追溯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20,39(9):19-24.

[9]于帅.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3,(7):103-105.

[10]薛鸿飞.区块链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23,(8):83-87.

[11]葛艳;黄朝良;陈明;邹一波.基于区块链的HACCP质量溯源模型与系统实现[J].农业机械学报,2021,52(6):369-375.

[12]邢斌;于华竟;徐大明;罗娜;孙传恒.基于区块链的红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发及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11):133-138.

[13]岳国婷;高杰;张艳良;崔国庆;赵子龙;王晓伟;盛玉娟.新时期推动我国乳制品行业智慧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现代食品,2023,29(18):74-77.

[14]霍红;钟海岩.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区块链技术投入的演化分析[J].运筹与管理,2023,32(1):15-21.

[15]丁勇;相恒奎;袁方;罗得寸;刘林刚;邹秀清;唐晨钧.基于区块链的论文评审及追溯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1(5):551-558.
作者简介:吴忠(1971—),男,汉族,贵州遵义人,大专,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管理。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