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日语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以“日本概况”为例

楚玉莹 刘永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跨文化能力;日语专业;日语教育;日本概况
DOI:10.12428/xdjyjx2025.09.2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为跨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伴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化推进与文化自信理念的全面贯彻,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正着力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性培养,以应对日益频繁的国际合作需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观之,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冲突作为文化互动的原生形态(张红玲,2012),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当代语境下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化非但未能消弭文化差异,反而使跨文化冲突呈现加剧态势,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鲁卫群,2003)。在此背景下,外语教育作为兼具语言习得与文化认知的双重载体,其教学实践天然具备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场域优势。日语教育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其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体系均需进行跨文化维度的系统性重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正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跨文化教育改革路径,重点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外语学科发展范式创新、外语教育教学体系转型升级、跨文化传播理念范式重构。教育部将跨文化能力明确列为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指标,这一政策导向使得日语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日本概况》课程为观测点,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日语专业教学实践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外语学科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实践参照。

2. 研究背景

2.1 跨文化理论体系建构

(1)文化认知维度解析

Paige(2004)的文化认知理论将文化知识体系解构为通用文化知识与特定文化知识两个维度,强调跨文化能力本质上是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有机统一。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语言符号的准确解码、文化规约的恰当运用,以及交流策略的灵活选择等多重要素的协同作用。

(2)概念辨析与理论演进

学术界关于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与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的概念界定存在历时性演变。Lustig与Chen主张术语的等价性,而Spitzberg(1994)的元分析研究则揭示二者在理论谱系中的同源性特征。Kotthoff与Spencer-Oatey(2009:465)提出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将跨文化能力解构为包含交际能力在内的多维复合体系。国内学者金玉花、樊梦(2020)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跨文化能力评价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研究采用理论整合法则,在保持概念独特性的前提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广义跨文化能力框架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学术概念的历时发展轨迹,又符合当前跨文化研究的整合趋势。

2.2 国内发展现状

2018年,教育部正式将跨文化能力培养纳入本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外语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到,应“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3 中国式现代化与跨文化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这对承担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任务的高校外语学科来说十分关键。

张楠和姜飞(2024)提及,国家在世界交往中的能动程度与国中之民的世界性广度彼此同构。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之下,跨文化能力包含着同中国文化思想相融合,重视主体自身能力形成以及知识生产途径更新等新特征与新意义。李旭庆和李怀亮(2023)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之中亟需培育众多出色的国际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知晓国际流传运作规律且可娴熟运用各类流传手段,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其培育体系创建应坚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系统,服务,革新,可行原则,须要高校与流传业界一同付出努力。韦虹和孙立(2023)也提及,对于承担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塑造人才任务的高校外语学科而言,依托守正革新的教改操作,并尝试把中国人文学视角融入到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当中去,以此来塑造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必要的外语人才,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跨文化能力呈现出新特征与新含义;在现代化推进过程里,跨文化能力塑造存在着具体需求及重要意义。

3. 基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日语教学实践

《日本概况》作为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承载着文化认知建构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双重使命。该课程通过中日文化基因的对比分析、价值范式的批判性解读,以及实践导向的教学设计,形成"认知-反思-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表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与思辨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

3.1 《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理念

3.1 课程理念创新

本课程构建"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文化解码的引导者,学生作为文化意义的建构者。通过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与案例教学法,引导学习者参与"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等主题探究。教学实施采用分层递进策略:初级阶段侧重文化符号认知,中级阶段强化比较文化分析,高级阶段注重跨文化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课外实践模块通过文化体验、模拟谈判等情境化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课程设计重视、强调“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融合”的准则,通过小组交流,项目制学习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发投身于课程内容创建之中,从而发展其思辨能力。例如,课程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日本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比较”展开探究,然后共享探究成果,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有益于优化他们的跨文化领悟力和表达能力。而且,遵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及具备的特点,课程设置看重分层推进,做到因材施教,进而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基础阶段重点巩固文化认知并增添文化知识的积淀,中高级阶段则侧重于跨文化传达技巧以及实际交流能力的优化,像文化体验,主题讲座,模拟交流等课外活动,给课堂教学以强有力的支持,促使学生在现实语境之下提升跨文化能力。

3.2 《日本概况》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日本概况》课程在跨文化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孙有中认为外语类专业应深刻理解语言、文学、文化现象的价值属性和语言使用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本质,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并指出思辨能力可以通过对跨文化问题的探究而有效提升,跨文化能力则可以通过思辨能力提升而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赵华敏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日语教育已经从技能的培养向能力的培养转变,包括实际运用能力、文化理解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用日语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等。孙有中的"思辨-跨文化能力互促理论"与赵华敏的"能力本位教学观"为本课程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中,本课程课外拓展通过任务教学法和田野调查等,让学生走进社会,现地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甄选和提炼文化基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以2023年-2024年学期为例,在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以湖湘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开展了“中日双语话湖南”、“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中日双语微视频制作的课外拓展。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国内外推送,播放量超过10万人次,受到中日年轻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关注。这种"在地化体验-跨文化转化-数字化传播"的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转码能力与国家叙事能力。

3.3 《日本概况》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日本概况》课的发展方向应当紧扣跨文化能力塑造这一主要目的去寻觅新路径,一是要对课程内容实施进一步改善,增加中国式现代化联系起来的跨文化案例并加以分析,例如选取中日两国在生态环境,绿色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的主题,促使学生认识到两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点。同时课程还要重视塑造学生的批判思维,引领他们从诸多角度辩证地看待日本社会及其文化;二是《日本概况》课需形成起“课内-课外-社会”相互关联的塑造系统,比如把课堂上探讨过的中日协作事例拓展到企业实习或者社区文化活动当中去,让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融入到学生们整个学习时段之中,从而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复合人才长久的期待。三是以“真实问题驱动、技术深度融合、学科交叉赋能”为核心逻辑,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与评价转型,打造“知日本、懂中国、链全球”的新型课程生态。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日语专业人才有着文化自觉和国际胜任力两方面的时代要求,本研究围绕《日本概况》展开,体现出跨文化能力形成的重要路径,借助文化对比增进跨文化认识,凭借操作导向加强交流能力,利用分层教学满足多种化需求,日后的研究需进一步考察动态化,可量化的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也要稳固跨学科资源的融合,这样才能让教育模式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创建”转变,唯有扎根本土并融汇中外,才可以塑造出真正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且有益于国际交流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Paige, R. M. Instrumentation in intercultural training[A]. 载 Landis, D., Bennett, J. M., & Bennett, M. J. (编), 《跨文化培训手册(第三版)》[C]. 纽伯里帕克: Sage出版社, 2004: 85-128.

[2] Chen, G. M., Starosta, J.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量表的开发与验证[J]. 《人类传播》, 2000(1): 3-14.

[3] Kotthoff, H., Spencer-Oatey, H. 《跨文化传播手册》[C]. 柏林: 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 2009.

[4] Spitzberg, B. H. 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型[A]. 载 Samovar, L. A., & Porter, R. E. (编), 《跨文化传播读本(第七版)》[C]. 贝尔蒙特: Wadsworth出版社, 1994: 347-349.

[5] 中川典子. 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教育効果[J]. 《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第65回総会発表論文集》, 2023.

[6] 李承志.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跨文化传播观念的重构[J]. 2023.

[7] 李旭庆, 李怀亮.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构建[J]. 2023.

[8] 孙有中, 张莲, 陈法春.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目标、原则与路径[J]. 《外语界》, 2024(2).

[9] 韦虹, 孙立.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校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构想[J]. 2023.

[10] 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历史、现状与未来[J]. 《外语界》, 2012(4).

[11] 张楠, 姜飞.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跨文化能力的知识互镜与返本创新[J]. 2024.

[12] 赵华敏. 世界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日语教育[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3).

[13] 庄恩平, 胡文仲. 跨文化能力: 我国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J]. 2023.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