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品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

章玲玲 陈玉梅

南通理工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数字化;高校品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金课;四维框架
DOI:10.12428/kcjyyyy2025.09.0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 教育数字化战略驱动教学资源转型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明确提出 “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教学资源体系”,要求高校依托大数据、AI 等技术,推动教学资源从 “静态文本” 向 “动态交互” 升级。当前,我国高校品牌课程(如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数字化资源占比已成为核心评价指标,但其建设质量仍存在 “重数量轻质量”“重技术轻应用” 等问题。

2. 品牌课程建设亟需资源赋能

品牌课程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 “标杆”,需具备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特征。然而,传统教学资源(如教材、PPT、录播课)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 据某高校调研显示,62% 的学生认为 “现有资源无法适配碎片化学习场景”,58% 的教师反映 “资源更新速度滞后于行业前沿”,数字化成为破解品牌课程资源困境的关键抓手。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填补 “品牌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协同发展” 的研究空白,为后续资源建设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2. 实践意义:为高校提供可落地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案,帮助品牌课程实现 “资源 — 教学 — 评价” 的数字化闭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欧美高校聚焦 “资源的个性化与交互性”,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开放课程(OCW)通过 AI 推荐系统实现资源精准推送,斯坦福大学开发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数字化资源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2. 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资源形式(如 MOOC、微课)的开发,缺乏 “体系化” 建设研究,部分高校存在 “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目标脱节”“资源应用效果缺乏评估” 等问题,尚未形成品牌课程特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1.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梳理数字化教育、品牌课程相关理论与政策)、案例分析法(选取 3 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品牌课程进行剖析)、问卷调查法(对 500 名学生、80 名教师开展资源使用满意度调研);

2. 研究框架:围绕 “为何建设(背景意义)— 建设什么(资源类型)— 如何建设(实践路径)— 效果如何(案例验证)” 展开,形成 “问题诊断 — 框架构建 — 路径落地” 的逻辑链。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品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涵与目标

(一)核心内涵

高校品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依托数字化技术开发,满足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要求,适配品牌课程教学目标的复合型资源体系,核心包含三类资源:

1. 知识类资源:以 “碎片化、可视化” 呈现的核心知识,如微课(5-10 分钟)、动画课件、交互式电子书,适配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2. 实践类资源: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践训练资源,如虚拟仿真实验(如《国际贸易实务》中的 “跨境电商模拟平台”)、案例库(含行业最新案例与数据分析工具);

3. 交互类资源:支持师生、生生互动的资源,如在线讨论社区、AI 答疑工具、小组协作平台,适配课堂互动与课后协作。

(二)建设目标

1. 资源适配性:资源内容与品牌课程目标高度契合,如《大数据分析》品牌课程需开发 “Python 编程实训资源”“行业数据案例库”,确保资源服务于 “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的核心目标;

2. 技术融合性:融入大数据、AI 等技术,实现资源的 “智能推送”“动态更新”,如通过学生学习数据(如观看时长、答题正确率),自动推送个性化补充资源;

3. 应用实效性:资源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如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30% 以上,实践能力考核通过率提高 25%,达到品牌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要求。

三、高校品牌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资源开发:碎片化与目标脱节

1. 资源体系零散:多数高校品牌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为 “零散开发”,如教师自行录制微课、上传 PPT,缺乏系统规划 —— 某高校《管理学》品牌课程中,数字化资源涵盖 20 个微课、15 份 PPT,但未按 “计划 — 组织 — 领导 — 控制” 课程模块分类,学生查找资源耗时增加 40%;

2. 与课程目标脱节:资源开发未紧扣品牌课程的 “高阶性” 要求,如《金融风险管理》品牌课程,数字化资源多为 “理论讲解视频”,缺乏 “风险建模实训”“案例分析工具” 等高阶资源,导致学生 “懂理论不会实操”。

(二)资源应用:技术与教学脱节

1. 技术应用形式化:部分高校盲目追求 “高技术”,如在《市场营销》品牌课程中开发 VR 虚拟店铺,但未设计配套的教学活动(如 “基于 VR 的店铺运营方案设计”),资源使用率不足 30%;

2. 缺乏应用场景设计:资源未适配 “课前 — 课中 — 课后” 教学场景,如微课仅用于课前预习,未在课中结合案例讨论深化,课后未配套习题巩固,导致资源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资源迭代:静态化与更新滞后

1. 更新周期长:传统数字化资源(如录播课、固定案例库)更新周期需 6-12 个月,难以跟上行业与学科发展速度 —— 某高校《电子商务》品牌课程,2022 年开发的 “直播电商案例”,因未及时更新 2023 年 “短视频电商新规”,资源适用性下降 50%;

2. 缺乏反馈机制:未建立 “学生使用反馈 — 资源优化” 的闭环,教师仅通过课堂提问了解资源使用情况,无法精准掌握 “哪些资源难度过高”“哪些资源需补充”,导致资源迭代缺乏数据支撑。

(四)资源评价:单一化与效果模糊

1. 评价维度单一:多数高校以 “资源数量”(如微课数量、点击量)作为评价指标,忽视 “资源质量” 与 “应用效果”—— 某高校品牌课程数字化资源评价中,“资源数量占比 60%”,“学生知识掌握度仅占 10%”;

2. 效果评估模糊:未建立量化的资源应用效果评估体系,如无法准确衡量 “某微课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提升幅度”,导致资源建设方向缺乏科学指引。

四、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品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四维实践路径

(一)第一维度:需求导向 —— 精准定位资源建设方向

1. 课程目标拆解:将品牌课程目标拆解为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素养目标”,对应开发三类资源:

知识目标(如 “掌握市场营销 4P 理论”)→ 开发 “4P 理论动画课件”“案例解析微课”;

能力目标(如 “设计营销方案”)→ 开发 “营销方案模板”“行业数据工具包”;

素养目标(如 “创新思维”)→ 开发 “营销创新案例库”“小组协作平台”;

1. 师生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访谈收集需求,如对《财务管理》品牌课程,学生反映 “希望增加 Excel 财务建模实训资源”,教师提出 “需补充上市公司财报分析案例”,据此确定资源建设重点。

某高校《国际贸易实务》品牌课程,通过目标拆解与需求调研,开发 “跨境电商仿真平台”“信用证审核实训工具”“国际贸易政策数据库” 三类核心资源,资源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从 55% 提升至 92%。

(二)第二维度:技术赋能 —— 创新资源开发模式

1. 知识类资源:碎片化与可视化开发

采用 “微课 + 交互式课件” 形式,如《统计学》品牌课程,将 “回归分析” 知识点拆分为 “原理讲解(5 分钟)— 案例计算(3 分钟)— 软件操作(4 分钟)” 三个微课,配套交互式课件(学生可输入数据自主演算);

利用 AI 生成动态内容,如通过 AI 工具自动将教材文本转化为动画、思维导图,提升资源趣味性;

1. 实践类资源:虚拟仿真与场景化开发

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如《物流管理》品牌课程,开发 “供应链优化虚拟仿真系统”,学生可模拟 “库存管理”“运输路线规划”,系统实时反馈成本与效率数据;

构建动态案例库,对接行业数据库(如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库、行业分析报告平台),案例自动更新(如每月新增 10 个最新案例);

1. 交互类资源:智能化与协作化开发

引入 AI 答疑工具,如《计算机编程》品牌课程,开发 “代码纠错 AI 助手”,学生提交代码后,AI 实时指出错误并提供优化建议;

搭建协作平台,如使用 “腾讯文档 + 雨课堂”,支持学生在线协作完成项目(如共同编写营销方案),教师实时批注指导。

(三)第三维度:场景适配 —— 优化资源应用流程

1. 课前:预习引导型应用

推送 “轻量化知识资源”,如《市场营销》品牌课程,课前推送 “4P 理论微课”+“预习问卷”,学生完成问卷后,系统自动生成 “个性化薄弱点报告”,教师据此调整课堂内容;

1. 课中:互动深化型应用

结合资源开展 “案例讨论 + 实践训练”,如《人力资源管理》品牌课程,课中使用 “招聘面试虚拟仿真系统”,学生分组模拟面试官与求职者,教师通过系统观察表现并点评;

1. 课后:巩固拓展型应用

推送 “针对性巩固资源”,如学生某知识点答题正确率低于 60%,系统自动推送 “补充微课 + 习题”;同时推送 “拓展资源”(如行业报告、学术论文),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

某高校《会计学》品牌课程实施场景化应用后,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率从 45% 提升至 88%,课堂互动次数增加 2.3 倍,课后习题正确率提升 35%。

(四)第四维度:动态迭代 —— 完善资源优化机制

1. 数据驱动迭代

采集资源使用数据(如观看时长、点击量、答题正确率),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问题:如某微课观看完成率仅 30%,说明内容可能过于冗长或枯燥,需缩短时长或优化形式;

建立 “资源效果评估模型”,量化资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如通过对比 “使用资源的学生” 与 “未使用资源的学生” 的考试成绩,评估资源有效性;

1. 多方反馈迭代

学生反馈:每学期末开展资源满意度调研,设置 “资源难度”“实用性”“趣味性” 等维度评分,收集改进建议;

教师反馈:组织教师研讨会,分析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如 “某实训资源操作复杂,需简化步骤”;

行业反馈:邀请企业专家评估资源的行业适配性,如《电子商务》品牌课程,邀请电商企业运营总监指出 “需补充直播电商合规性资源”;

1. 定期更新迭代

制定更新计划:知识类资源每 3 个月更新一次,实践类资源每月更新一次,确保资源时效性;

紧急更新机制:若行业政策、技术标准发生重大变化(如《个人信息保护法》修订),72 小时内完成相关资源更新。

五、实践案例:某高校《市场营销》品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一)案例背景

该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聚焦 “培养学生营销方案设计与创新能力”,此前存在 “资源碎片化、实践资源不足” 问题,学生课程参与度仅 52%,营销方案设计合格率 68%。

(二)建设实施

1. 需求导向定位:拆解课程目标为 “掌握营销理论 — 设计方案 — 创新思维”,调研师生需求后,确定建设 “理论微课库、虚拟仿真平台、动态案例库、协作工具包” 四类资源;

2. 技术赋能开发:

理论微课库:制作 32 个碎片化微课(5-8 分钟 / 个),配套交互式课件(学生可自主选择案例学习);

虚拟仿真平台:开发 “品牌营销虚拟实验室”,学生可模拟 “产品定价”“广告投放”,系统实时生成销售数据与 ROI 分析;

动态案例库:对接艾瑞咨询、QuestMobile 等平台,每月更新 15 个行业案例(如 “新能源汽车营销案例”“短视频电商案例”);

协作工具包:包含营销方案模板、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Tableau 教程)、在线协作平台(腾讯文档 + 飞书);

1. 场景适配应用:

课前:推送微课 + 预习问卷,系统生成薄弱点报告;

课中:使用虚拟实验室开展 “广告投放模拟”,分组讨论案例;

课后:推送针对性习题 + 拓展案例,学生通过协作工具包完成营销方案设计;

1. 动态迭代优化:

数据驱动:发现 “定价策略微课” 观看完成率仅 28%,缩短时长从 8 分钟至 5 分钟,补充案例后完成率提升至 75%;

反馈迭代:根据企业专家建议,补充 “直播电商合规性案例”,更新 “数据工具包”(新增抖音电商数据分析工具)。

(三)建设成效

1. 学生层面:课程参与度从 52% 提升至 97%,营销方案设计合格率从 68% 提升至 95%,学生对资源满意度达 92%;

2. 教师层面:资源复用率从 35% 提升至 88%,教师备课时间减少 40%,课堂互动效率提升 60%;

3. 课程层面:课程入选 “省级数字化教学示范课程”,资源被 5 所兄弟高校引用,形成品牌辐射效应。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品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以 “需求导向、技术赋能、场景适配、动态迭代” 为核心,突破传统碎片化困境,构建系统化资源体系;

2. 资源建设需紧扣品牌课程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要求,重点开发实践类、交互类资源,确保资源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

3. 实践案例表明,四维建设路径可显著提升资源质量与应用效果,为高校品牌课程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模式。

(二)研究不足

1. 案例选取集中于文科类课程,对理工科品牌课程(如《机械设计》《化学实验》)的资源建设研究不足,后续需补充;

2. 未涉及资源建设的成本控制与共享机制,如如何降低虚拟仿真平台开发成本、如何实现跨校资源共享,需进一步探索。

(三)未来展望

1. 技术深度融合:推动 AI、元宇宙等技术应用,如开发 “元宇宙营销实验室”,学生可化身虚拟角色开展营销活动,提升资源沉浸感;

2. 资源共享共建:联合多所高校与企业,搭建 “品牌课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跨校复用与联合更新,降低建设成本;

3. 评价体系完善:构建 “资源质量 — 应用效果 — 学生能力” 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资源建设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 [Z]. 2022.

[2] 王建华,李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2023 (12):45-47.

[3] 张辉,刘艳。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品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J]. 教育探索,2022 (8):68-7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大学 MOOC 建设与应用报告(2024)[R]. 2024.

[5]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OCW).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指南 [EB/OL]. https://ocw.mit.edu,2023.

[6] 李军,赵娜。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品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40 (5):156-160.

[7] 斯坦福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个性化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