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网红”特色街区适应“特种兵”旅游方式的景观改造探索——以武汉山海关路为例

胡淇淇 谢雨桐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1

摘要:
关键词: 城市更新;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与保护;有机更新;网红打卡;特种兵式旅游;公共空间改造
DOI:10.12428/xdjyjx2025.09.2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相关概念简述

(一)网红打卡现象

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强势兴起 ,在当代城市旅游中催生出了一种新的现象——“网红打卡。”网红打卡地是指用户受到网络信息的吸引,前往游览体验并分享到社交平台的热门目的地。凭借着互联网高效的信息扩散能力,在现代城市的更新中,催生出了一批批极具视觉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网红打卡”逐渐成为城市旅游的新趋势,也正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网红打卡地通常具备以下特征:颜值到位、出片率高、网络推广

(二) 特种兵式旅游

青年是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青年群体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青年旅游市场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并逐渐成长的市场。近几年,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特种兵式旅游”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种旅游方式以高效、快速、经济为主要特点,受到了许多青年的喜爱。青年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其主要特征包括:时间短、行程紧、经济实惠

《202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指出,“特种兵旅游”的爆发作为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的一种特殊旅游现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发展韧性与中国青年群体补偿性旅游需求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保护青年群体的旅游热情和青春激情,为他们独特的旅游需求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也要引导他们健康、安全、理性旅游。

二、武汉市山海关路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山海关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处于胜利街和沿江大道之间,周边交通便利,临近轨道交通 1 号线和 8 号线的黄浦路站 ,公交站点多,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为游客的到达提供了便利条件。

山海关路是武汉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山海关路的形成可追溯至日租界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八大关之一的山海关命名为山海关路,这个名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武汉的变迁。在岁月的长河中,山海关路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在早餐美食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里汇聚了数十家特色早点铺,传承着武汉的老味道,如鸡冠饺、糯米鸡、糯米包油条等。这些传统美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特色名片。近年来,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走红网络,成为武汉著名的美食网红打卡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感受武汉的烟火气息 。

(二)现状问题分析

山海关路作为“网红打卡地”人均日流量大,尤其是节假日时期人均日流量破万,不足500米的老街难以承受巨大的人流量。并且环境卫生问题愈发严重。山海关路拥有着庞大的社会经济市场,却没有适宜的环境和设施。山海关路不仅存在着路面老化、破损,人行空间无法满足通行要求等问题,更加难以满足武汉市民期盼的历史记忆传承和现代文旅商联动的转变。

三、适应“特种兵”旅游方式的景观改造策略

(一)高效的空间利用

“特种兵”旅游方式主要看重特色街区的高效性、快速性、有趣性、简明性。为适应“特种兵”旅游方式,“网红”特色街区的景观改造应着重构建高效、快速的空间体系。

建议把改造重点放到对游览路线的合理规划上面。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对街区进行主要干线和次要支路的划分。主要干线需要对街区内的景观节点、主要网红店铺、热门打卡点的路线进行综合性的串联,这样才能让游客高效、快速的游览街区。次要支路则是将游客引入特色的店铺和隐藏的打卡点,充分的满足游客对网红特色街区要有趣味性的要求。

提高街区效能的一个关键性措施是公共空间的系统优化。鉴于“特种兵”高速旅游的特点,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休憩空间,在人流密集区域合理配置休憩设施,如座椅、遮阳棚等休憩设施。同时进一步提高街区空间的利用效率以及通过设置快速通道等便捷设施,提高街区的空间利用率。

(二)便捷的交通网络

高效交通体系的是支撑“特种兵式”旅游模式的重要基础。网红街区的交通规划应当从系统性和功能性出发,全面提升游客的通行效率与体验质量。

在街区内部交通组织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分流机制。针对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实施机动车限行政策、设置单循环通行线路等方式,降低车辆对步行空间的干扰,确保行人通行安全与舒适度。也可以优化慢行系统布局,合理划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引导游客采用步行或骑行方式游览,不仅缓解街道交通压力,又增强人在街区氛围的沉浸式体验。

(三)丰富的打卡点

在“特种兵式”旅游模式中,网红打卡地的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吸引游客前往的核心要素之一。标志性场所是游客拍摄纪念照片、进行社交分享的重要空间,是构成其旅行体验的关键环节。

针对“特种兵”游客的特定需求,打卡点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若干关键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场所的独特性,须具备鲜明的辨识度与差异化特征。这可以通过融入地域性建筑元素、展现本土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景观等方式实现,让游客能够拍摄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气息的照片,从而在社交平台上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四) 特色美食与文化体验

旅游报告统计,“特种兵式”游客对地域性美食与文化沉浸体验表现出强烈偏好。地方特色餐饮作为感知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味觉享受,成为游客深入了解当地饮食传统与民俗特色的窗口。

在文化体验维度,“特种兵式”游客倾向于在有限时间内深度融入目的地文化场域。通过参与传统节庆活动、观摩民间艺术表演等互动形式,直接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案例结合——以武汉山海关路为例

(一)空间布局优化

功能分区调整:首要任务是划定美食区域边界。建议将中山大道至长春街路段规划为美食核心区,在入口处摆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识系统,明确区域范围的特色餐饮。对区域内商户实施统一管理,可以在店面招牌和装饰设计中融入黄鹤楼、长江大桥等本土文化符号,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餐饮文化空间。在空间优化方面,可以对闲置空间功能升级,构建休闲娱乐区,通过配置休憩座椅、遮阳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社交与休憩场所。

览动线规划:建议构建以美食体验为主轴的游览动线系统。以中山大道入口为起点,串联李记鸡冠饺、孙氏豆皮等网红热门餐饮店铺,延伸至沿江大道出口。主游览线路采用彩色铺装和导向标识系统,在关键节点设置信息导览牌,提供店铺位置、距离及特色菜品等实用信息。规划多条辅助游览线路,衔接汉口江滩公园及历史建筑群等文化景观节点,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探索需求。

(二)交通系统改善

外部交通衔接:为提升区域可达性,需加强山海关路与周边交通节点的联动性。鉴于该街区毗邻黄浦路地铁站,建议在站内设置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明确标注街区方位及步行距离,便于游客快速定位。针对公共交通系统,现有部分公交线路站点布局存在优化空间,建议重新规划线路走向,科学的设置停靠站点,确保公交站点与街区主要入口形成便捷衔接。对于选择自驾出行的游客,在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及高速公路出口等关键位置增设交通指引标识,在街区周边停车场设置多层次引导标识,完善停车指引系统。

部交通优化:针对山海关路内部交通现状,需要解决道路空间分配的问题。现街道宽度有限且存在人车混行现象,建议在旅游高峰期对山海关路实行交通管制,限制机动车通行。街区内设置单行线与分流通道,如美食区狭窄路段设单行线,热门店铺门口、路口等易聚集处设分流通道,安排志愿者引导管理,确保游览安全与秩序。为解决停车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在街区周边统筹规划停车设施,利用周边闲置地块建设地面停车场,结合城市改造项目开发地下停车空间。

(三)网红打卡点打造

地域文化要素整合与呈现:系统梳理武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沿革、民俗传统及饮食文化等要素,并将其创造性融入景观节点设计中。在建筑风貌改造方面,可构建具有传统特色的入口牌坊,通过浮雕工艺展现黄鹤楼、长江大桥等城市地标,融入楚文化纹样,将其打造为游客必到的文化地标,彰显城市历史内涵。

特色景观装置规划:在景观装置设计中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注入,可在餐饮聚集区设置以热干面、汽水包等山海关小吃为原型的艺术雕塑,作为互动拍照场景。此外,可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开发数字化互动装置,游客通过移动设备扫描特定标识,即可观看城市历史演变或传统美食制作等虚拟场景,如黄鹤楼的历史变迁过程、热干面的传统工艺展示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打造新型打卡热点。

(四)美食与文化体验提升

餐饮特色区建设: 提升区域餐饮竞争力,从品质与服务两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提升。在品质方面:需要保障山海关路的网红店铺的特色“老味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施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监控。在服务方面,建议调整商户营业时间,使其与游客活动规律相匹配,并加强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服务态度与沟通技巧。

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建议策划周期性美食文化主题活动,汇聚武汉特色餐饮商家,通过设立展示区、品鉴区和互动表演区等多元化空间,全方位展现武汉饮食文化魅力。同时,结合本地传统节庆习俗,策划系列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地方文化特色,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旅游体验的文化价值与趣味性。

五、核心结论及反思

本研究以武汉市山海关路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网红”特色街区适应“特种兵”旅游方式的景观改造探索。在快速城市化与旅游市场细分化的背景下,特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满足游客旅游多元化体验需求的关键措施。打卡经济的盛行与快节奏旅游方式的普及,既为城市特色街区的转型提供了新契机,也对其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仍存在若干局限性。在实证研究环节,受限于研究周期与数据获取渠道,未能对相关数据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采集与深度解析。同时,尽管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实践案例,但所提出的更新方案在普适性与实施可行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总体而言,本研究为城市空间更新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但面对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旅游消费趋势,仍需持续开展创新性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研究院. 2023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3.  

[2] 周江. 特种兵式旅游:青年旅游市场的新趋势[J]. 旅游学刊,2024, 39(2): 12-18.  

[3] 李明,张伟.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23, 27(4): 45-52.  

[4] 王丽. 网红打卡地的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J]. 旅游科学,2022, 36(3): 56-64.  

[5] 张强,赵敏. 城市特色街区的景观设计与游客体验研究[J]. 风景园林,2023, 30(5): 23-30.  

[6] 陈晓. 武汉山海关路的历史文化与现代转型[J]. 湖北社会科学,2024, 42(1): 78-85.  

[7] 刘洋. 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与游客行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23, 30(2): 33-40.  

[8] 李华. 特色街区的美食文化与旅游吸引力[J]. 美食研究,2022, 18(4): 20-26.  

[9] 赵丽. 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地发展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3.  

[10] 张伟,李明. 城市更新中的交通优化与旅游发展[J]. 交通工程学报,2024, 40(3): 55-62.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