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生成式AI在金融反欺诈中的动态行为模式识别与预警机制构建

余凯1 王志伟2 石志中3

1.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22号10幢206室 210024;2.北京亚洲卫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100190;3.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红五楼4-101 053000

摘要:
关键词: 金融欺诈;生成式AI;数据隐私保护;模型更新迭代;精准预警机制
DOI:10.12428/zgjz2025.10.32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金融反欺诈背景阐述:金融欺诈行为对金融市场稳定和用户资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欺诈手段日益复杂化、隐蔽化,传统的人工审核与静态规则监测难以应对新型欺诈风险[1]。例如,非法集资、网络支付欺诈等行为不仅导致巨额资金损失,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6]。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效、智能的反欺诈机制成为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生成式AI应用于金融反欺诈的意义:生成式AI技术为金融反欺诈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式挖掘能力,使其能够从海量交易数据中识别出异常行为模式,并实时调整预警模型[3]。特别是在动态行为模式识别与预警机制构建方面,生成式AI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通过对抗网络(GAN)和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生成式AI可以学习欺诈行为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升反欺诈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与响应速度[4]

2. 生成式AI技术剖析

2.1 生成式AI原理

生成式AI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训练模型来生成新的数据或内容。对抗网络(GAN)是生成式AI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由生成器和判别器两个部分组成。生成器的目标是生成尽可能真实的数据,而判别器的任务则是区分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数据。两者通过对抗训练的方式不断提升性能,最终使生成器能够产生高度逼真的数据[3]。此外,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也是生成式AI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结构化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文本,从而在金融反欺诈领域提供智能化的沟通与分析能力[8]

2.2 生成式AI特点与优势

生成式AI在处理复杂数据和挖掘潜在模式方面具有显著特点与优势。首先,它能够高效处理大规模的多维数据,从中提取隐藏的模式和规律,这对于金融反欺诈中识别异常行为至关重要[2]。其次,生成式AI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持续训练不断优化模型性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欺诈手段。此外,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金融反欺诈中实现多模态数据分析,从而提升识别准确率[7]。这些特点使得生成式AI成为金融反欺诈领域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欺诈威胁。

3. 金融欺诈动态行为模式识别

3.1 金融欺诈行为动态变化特征

金融欺诈行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与环境因素的变化展现出显著的动态性。从历史发展来看,欺诈手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欺诈多依赖于物理媒介或简单的伪装技巧,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欺诈手段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出现为欺诈分子提供了新的工具,使得虚假内容的生成变得更加简易且逼真,从而大幅增加了信贷欺诈与电信欺诈的风险[11]。此外,攻击目标也呈现出转移的趋势。过去,欺诈行为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领域,如银行转账与信用卡盗刷;然而,随着数字金融服务的普及,网络支付、虚拟货币等新兴领域逐渐成为欺诈分子的重点目标[13]。这种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欺诈行为的适应性,也对金融机构的反欺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基于生成式AI的动态行为模式挖掘

生成式AI技术在金融欺诈动态行为模式挖掘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抗网络(GAN)和自然语言生成(NLG)等关键技术,从海量金融交易数据中提取异常行为模式。例如,在信贷业务中,生成式AI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过往信息与数据,核实借款目的的真实性和必要性,并快速出具信用评估报告,从而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3]。同时,生成式AI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识别出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隐藏模式。例如,在检测异常交易频率或金额波动时,生成式AI可以通过学习正常交易行为的分布特征,自动捕捉偏离常态的异常点,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预警信号[9]。此外,结合大数据技术,生成式AI还可以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模式识别的准确性。这种能力使其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欺诈行为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3 不同金融场景下的欺诈行为模式区别

不同金融场景下的欺诈行为模式各具特点,生成式AI的应用要点也因此有所不同。在网络支付场景中,欺诈行为通常表现为短时间内高频交易、异地登录尝试以及异常大额支付等特征。生成式AI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用户行为数据,结合地理位置信息与设备指纹,快速识别潜在的欺诈行为[4]。而在信贷业务场景中,欺诈行为则更多体现在虚假身份认证、伪造收入证明以及恶意透支等方面。生成式AI可以通过“对抗网络”(GAN)和“自然语言生成”(NLG)学习,对客户提交的信息进行深度验证,从而降低信贷欺诈的风险[7]。此外,在国际结算单证业务中,欺诈行为可能涉及伪造贸易合同或篡改交易文件,生成式AI可以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和命名实体识别(NER)等技术,对单证内容进行自动化审核,提高风险防控的效率[7]。由此可见,生成式AI在不同金融场景中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业务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以实现最佳效果。

4. 基于动态行为模式的预警机制构建

4.1 预警指标选取

在金融反欺诈领域,预警指标的选取是基于动态行为模式识别的关键环节。交易异常度和用户行为偏离度是两类核心预警指标,其定义与计算方法直接影响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交易异常度通常通过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建模,以量化某一交易与正常交易模式的偏离程度。例如,参考文献[5]中提到的随机森林、XGBoost等监督学习模型可用于完成变量选择并输出欺诈风险的概率预测,从而为交易异常度的计算提供依据。此外,用户行为偏离度则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式,结合无监督学习方法如聚类分析和异常检测,识别出与正常行为显著不同的操作模式[10]。这些指标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单一交易的特征,还需综合考虑时间序列上的行为变化,例如交易频率、金额波动等,以更全面地捕捉欺诈行为的动态特征。

4.2 预警阈值设定

预警阈值的设定是基于动态行为模式构建预警机制的重要步骤,其合理性与适应性直接决定了预警系统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预警阈值的设定需结合不同金融业务场景的特点,并考虑业务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信贷业务中,由于涉及较高的资金流动性和复杂的信用评估体系,预警阈值应更加注重对用户信用评分和行为历史的综合分析[6]。而在网络支付场景中,由于交易频率高且金额较小,预警阈值则需更加关注短时间内的高频交易或异常大额交易[15]。此外,生成对抗网络(GAN)等生成式AI技术可通过模拟欺诈行为模式,为预警阈值的设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数据。通过不断优化阈值设定策略,预警机制能够在保证低误报率的同时,有效拦截潜在的欺诈行为。

4.3 预警信号传递流程设计

预警信号的传递流程设计是确保预警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实现从信号生成到响应的全程自动化与高效化。首先,预警信号的生成依赖于实时监测系统对动态行为模式的持续分析,当检测到异常行为时,系统将根据预设的预警指标和阈值生成警报信息[1]。其次,预警信号的传输需借助安全可靠的通信协议,如加密传输技术,以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泄露[13]。在接收环节,预警信息需通过多层级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紧迫性得到充分验证。最后,在响应环节,金融机构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例如通过自动化工具暂停可疑交易或通知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整个传递流程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各环节的时间延迟和技术可行性,以实现预警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处理。

4.4 预警机制与金融业务流程的融合

预警机制与实际金融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是确保其在金融行业中可行性和高效性的重要保障。在传统金融业务中,预警机制往往被视为独立的风险管理工具,而未能与核心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导致其应用效果受限[7]。然而,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嵌入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实现实时风险防控。例如,在网络支付场景中,预警机制可通过API接口与支付系统无缝对接,在交易发起阶段即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并在发现异常时自动触发拦截机制[11]。此外,在信贷业务中,预警机制可与贷前审核、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等环节相结合,通过动态调整信用额度和利率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欺诈风险。通过将预警机制融入金融业务流程,不仅可以提高风险防控的效率,还能显著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5. 应用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数据隐私保护挑战

生成式AI在金融反欺诈中的应用面临着严峻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随着生成式AI模型对海量金融数据的需求增加,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显著上升[8]。例如,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大量用户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被输入系统,这些敏感数据可能在模型更新或共享期间遭到泄露。此外,生成式AI模型通常需要访问外部接口以获取实时数据,这种开放性进一步加剧了数据安全风险[14]。一旦数据泄露,不仅会损害用户信任,还可能引发法律和监管层面的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在利用生成式AI提升反欺诈能力的同时,有效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2 模型更新迭代挑战

生成式AI模型在应对动态变化的欺诈行为时,面临着更新迭代的重大挑战。金融欺诈手段不断演变,攻击者利用新技术和漏洞设计更为复杂的欺诈策略,使得传统模型难以保持高效性[3]。例如,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欺诈者能够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身份和交易数据,这对生成式AI模型的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1]。如果模型未能及时更新,可能导致过时问题,从而降低反欺诈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模型更新迭代还需要考虑计算资源消耗和训练时间成本,这些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模型优化的复杂性。

5.3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可以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来提升生成式AI在金融反欺诈中的安全性和适应性。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加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可以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同时支持模型训练[9]。此外,差分隐私技术可以通过添加噪声的方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保护个体隐私,从而降低数据泄露风险[14]。在模型更新迭代方面,持续学习机制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动态适应能力。通过引入在线学习算法,模型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实时吸收新数据并调整参数,从而快速响应新型欺诈行为[3]。同时,结合区块链技术记录模型更新日志,不仅可以增强模型透明度,还能为后续审计和监管提供依据[8]

6. 生成式AI在金融反欺诈中的未来展望

6.1 与新兴技术的结合

生成式AI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为金融反欺诈工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与优势。区块链技术以其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的特性,能够为金融交易提供透明且安全的数据存储环境,从而增强生成式AI对欺诈行为的追溯能力与可信度[1]。同时,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海量多源数据,可以为生成式AI提供更为丰富的训练样本,进一步提升其识别动态行为模式的精准度与泛化能力[7]。这种技术融合不仅能够提高金融反欺诈系统的效率,还能够构建更加稳健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欺诈手段。

6.2 未来发展方向

生成式AI在金融反欺诈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程度提升与应用场景拓展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与计算能力的增强,生成式AI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与决策能力,从而实现从被动识别到主动预测的转变,大幅提升反欺诈工作的前瞻性[4]。另一方面,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将从传统的网络支付与信贷业务逐步扩展至保险理赔、跨境交易等更多金融领域,形成全方位的反欺诈覆盖[8]。此外,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发展,生成式AI还有望在识别欺诈意图与行为模式方面实现突破,为金融行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杨.AI重塑金融安全新生态[J].张江科技评论,2021,(5):28-31.

[2]张惠国.AI和机器学习在财务决策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今商圈,2023,(20):90-93.

[3]张知博.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金融信贷业务中的应用及挑战探究[J].中国市场,2024,(18):190-194.

[4]刘义;彭晋;沈孝栋;王义.AI技术应用对金融业态的影响研究——以ChatGPT为例[J].当代金融研究,2023,(11):37-53.

[5]蔡丽倩;郑旭;文广明;田鸥;刘玲;张欣苗(指导);陈曼如(指导).AI赋能数字金融反欺诈--平安银行的探索与实践[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12):13-20.

[6]张寒冰;李智鑫;荆一楠;王晓阳;吴杰;柴洪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3):196-206.

[7]曹磊;程润丰.生成式AI助力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业务数智化转型探讨[J].农银学刊,2024,(1):44-48.

[8]黄行健.生成式AI的金融应用风险及伦理与法律协同治理[J].北方金融,2024,(3):63-67.

[9]陆文红;刘剑.基于大数据+AI机器学习的反诈模型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22,(9):59-64.

[10]唐平海.基于AI对金融类APP防薅羊毛的方法[J].电子测试,2020,31(14):117-118.

[11]徐博.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及展望[J].科技与金融,2023,(9):61-67.

[12]蔡慧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人工智能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7,38(35):36-37.

[13]刘波;何原.疫情下人工智能算法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实践[J].中国金融电脑,2020,(4):55-57.

[14]郑丁灏.论数字金融市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试验型规制[J].现代经济探讨,2024,(8):107-117.

[15]张浩;康海燕.基于特征优化生成对抗网络的在线交易反欺诈方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22,54(1):69-74.
作者简介:余凯(1977—),男,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