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IoT)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其应用已广泛渗透至智能制造、智能交通、能源管理等多个工业领域。在智能制造领域,IIoT通过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在智能交通领域,IIoT技术助力实现车辆与基础设施的高效协同,从而优化交通流量并提升安全性[6]。然而,随着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与复杂化,IIoT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需求愈发突出。例如,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毫秒级的延迟可能导致生产线的停摆,而数据传输的不可靠性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8]。因此,如何满足IIoT对实时性与可靠性的严苛要求,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边缘计算在工业物联网中的作用:传统云计算模式虽然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与存储资源,但由于其集中化的架构特性,往往难以满足工业物联网对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范式,通过在数据源附近部署计算资源,有效弥补了传统云计算的不足。具体而言,边缘计算能够在网络边缘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与分析,从而大幅减少数据传输量并降低网络负载[6]。此外,边缘计算的实时性优势使其在诸如自动驾驶、工业监控等对时间敏感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通过将计算任务卸载至边缘服务器,不仅可以显著缩短任务响应时间,还能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从而为工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面向工业物联网场景,构建一种低延迟任务调度的联合优化模型,以应对边缘计算网络中任务调度面临的挑战。该模型通过综合考虑计算资源、网络带宽及任务特性等多维因素,实现任务与资源的高效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任务执行延迟并提升系统性能[2]。这一研究对于提升工业物联网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推动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通过优化任务调度策略,本研究还有助于降低网络能耗与运营成本,从而为工业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4]。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边缘计算任务调度研究现状
近年来,边缘计算任务调度问题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不同的调度策略展开,其中基于启发式的调度算法因其高效性和实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例如,文献[3]提出了一种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的实时调度算法,通过动态分配有限的计算资源,实现了长期平均总能耗和总效用的联合优化。该算法在保持虚拟队列稳定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此外,文献[4]设计了一种两阶段代价优化任务调度算法(TTSCO),以满足任务延时需求和最小化系统代价为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与LINGO理论最优解的对比中表现出色,调度解的近似比在95%情况下均小于1.2。另一方面,基于学习算法的调度策略也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动态环境时展现出优越的适应能力。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面临计算复杂度较高或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3][4]。
2.2 工业物联网场景下任务调度挑战
工业物联网(IIoT)场景对任务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低延迟、高可靠性和资源受限等方面。首先,由于工业环境中许多任务具有严格的实时性约束,传统调度模型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例如,文献[2]指出,传统物联网只能提供单机资源,且负载能力有限,无法有效解决时延、资源与任务的配置问题。其次,工业设备的异构性和资源有限性进一步加剧了任务调度的复杂性。文献[8]强调,现场设备的异构性、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设备和数据的低安全性等缺陷极大地阻碍了IIoT的发展。此外,工业物联网场景中节点移动、数据传输和卸载等情况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对任务调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应对上述问题时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联合优化多因素方面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2][8]。
2.3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相较于现有研究具有以下创新之处:首先,提出了一种面向工业物联网场景的联合优化模型,旨在综合考虑计算资源、网络传输和任务特性等多个因素,实现低延迟任务调度。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模型不仅关注单一性能指标,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联合优化,全面提升系统性能。其次,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调度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启发式方法与学习算法的优势,在保证高效性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能力。文献[1]指出,通过任务卸载策略和协同调度框架的设计,可以有效权衡任务执行时间与传输时间,从而最小化总延迟时间。最后,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证明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献[7]的研究表明,通过子任务调度和时延联合优化,可以显著减少任务处理时延并降低系统能耗。这些创新点不仅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也为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任务调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7]。
3. 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3.1 模型架构设计
联合优化模型的整体架构旨在通过任务分配与资源管理的协同工作,实现工业物联网场景下低延迟任务调度的目标。模型主要包括任务分配模块、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优化决策模块。任务分配模块负责根据任务的特性(如任务大小、截止期限等)将其合理分配到本地设备或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资源管理模块则动态监控和调配计算资源、网络带宽及通信信道,以确保任务执行的效率与可靠性[1]。优化决策模块作为核心组件,基于实时数据流和系统状态信息,采用联合优化算法对任务卸载策略和资源分配方案进行全局优化。各模块之间通过高效的通信机制实现信息交互与协作,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优化体系。例如,在文献[5]中提出的分布式资源分配框架中,任务分配模块与资源管理模块通过并行深度神经网络实现联合决策,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与资源利用率。
此外,模型架构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工业物联网环境的异构性与动态性。任务分配模块支持多种卸载策略,包括完全本地计算、部分卸载至边缘服务器以及全局协同计算,以适应不同任务的需求。资源管理模块则通过实时监测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状态,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方案,避免因资源竞争导致的性能下降[1]。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模型的可扩展性,还为后续功能扩展提供了灵活性。例如,文献[7]中的子任务调度方案可以通过任务分配模块集成到本模型中,进一步优化复杂任务的执行效率。
3.2 联合优化算法
联合优化算法的设计旨在综合考虑计算资源、网络传输延迟以及任务截止期限等多维因素,从而实现低延迟任务调度的目标。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数学优化模型,将任务调度问题形式化为一个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并利用先进的优化技术求解最优解。具体而言,算法首先对任务进行建模,将每个任务表示为包含任务数据大小、计算需求及截止期限的三元组,并引入二进制变量表示任务是否卸载至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3]。在此基础上,算法通过联合优化任务卸载决策与资源分配方案,最小化任务完成时间与系统能耗的总和。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算法采用了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的方法,将长期平均总能耗和总效用的联合优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实时优化问题。这种方法通过引入虚拟队列机制,能够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同时优化资源利用率与任务延迟[3]。此外,算法还结合了贪心策略,设计了一种基于设备匹配的启发式算法,用于快速生成近似最优解。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同连接概率下的性能接近穷举法,且相较于传统随机调度算法,任务完成时间减少了8.6%[3]。文献[7]中提出的任务复制与最早卸载执行算法也被整合到本模型中,进一步优化了任务调度的效率与能耗表现。
3.3 模型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
联合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学推导得到了充分验证。首先,从数学角度出发,模型的优化目标函数被定义为任务完成时间与系统能耗的加权和,其约束条件包括计算资源限制、网络带宽限制以及任务截止期限等。通过分析目标函数的凸性及其约束条件的可行性,可以证明模型在特定条件下存在最优解[4]。例如,文献[12]中提出的相关性任务调度问题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数学建模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其次,模型的收敛性通过李雅普诺夫优化理论得到了证明。该方法通过引入虚拟队列机制,确保了系统状态的稳定性,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最优解附近[3]。此外,模型的有效性还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优化模型在不同场景下均能够显著降低任务完成时间与系统能耗,相较于经典调度模型,其性能提升幅度达到43%以上[12]。这些结果不仅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环境搭建
为验证所提出的联合优化模型在边缘计算网络中的性能,本节基于文献[5]和文献[13]中的系统模型搭建了仿真实验环境。实验采用了一个多层次的边缘计算网络拓扑结构,其中包括一个中央基站(Base Station, BS)和多个分布式边缘服务器(Edge Server, ES),每个边缘服务器负责管理一组工业物联网设备(IIoT Devices)。任务类型被定义为计算密集型任务,其特性包括任务大小(以数据量衡量)、截止期限(Deadline)以及所需的CPU周期数。具体参数设置如下:任务大小随机分布在[10 MB, 50 MB]范围内,截止期限均匀分布于[100 ms, 500 ms]之间,而CPU周期数则根据任务复杂度在[1,000 cycles/MHz, 5,000 cycles/MHz]之间变化。此外,网络带宽被设定为[10 Mbps, 100 Mbps],以模拟不同的网络条件。信道状态假设在每个时隙内保持不变,但在不同时间片间可能发生动态变化,这与文献[5]中的时隙模型一致。实验还引入了二进制卸载决策变量,用于表示任务是否被卸载至边缘服务器进行处理。通过上述配置,实验环境能够全面反映工业物联网场景下的任务调度需求及资源约束。
4.2 实验结果展示
在搭建的仿真环境中,我们对联合优化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并记录了任务完成时间和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在任务完成时间方面,联合优化模型显著降低了任务的平均执行延迟。例如,在高负载场景下(任务数量超过100个),模型能够将平均任务完成时间控制在250 ms以内,相较于未优化前的基线模型减少了约30%。此外,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任务完成时间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加速任务处理。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模型通过动态调整任务分配策略,实现了计算资源和通信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而言,当任务卸载率固定为60%时,模型能够在保证任务按时完成的前提下,将边缘服务器的平均CPU利用率维持在85%以上,同时保持较低的能量消耗。这一结果验证了联合优化模型在平衡系统资源利用与任务延迟之间的有效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模型在不同任务规模和截止期限条件下的适应性较强,其性能波动范围较小,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3][4]。
4.3 与经典模型对比
为了突出所提联合优化模型的优越性,我们将其与现有经典调度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包括基于贪婪算法的调度策略(Greedy Algorithm, GA)和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的调度算法(Lyapunov Optimization, LO)[2][7]。实验结果表明,在降低任务延迟方面,联合优化模型相较于GA算法和LO算法分别减少了约25%和15%的平均延迟。特别是在高负载场景下,联合优化模型通过综合考虑任务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避免了因单一优化目标导致的资源浪费或任务堆积问题。在资源利用率方面,联合优化模型同样表现出色。与GA算法相比,其在边缘服务器CPU利用率上提升了约10%,而与LO算法相比,则在能量效率上提高了约8%。此外,联合优化模型在应对动态环境变化时展现出更强的鲁棒性。例如,当任务到达速率突然增加时,模型能够快速调整任务分配策略,确保系统仍能在较低延迟下运行。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联合优化模型在工业物联网场景下的适用性和优越性,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5][13]。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本研究通过构建面向工业物联网场景的边缘计算低延迟任务调度联合优化模型,实现了对计算资源和网络传输资源的协同优化。模型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任务截止期限、计算能力不均衡以及网络带宽限制等多重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在线决策算法与多轮迭代拍卖机制相结合的优化方案[1][3]。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显著降低了任务完成时间,并提高了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在高负载场景下表现优异。此外,模型还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动态变化的任务环境中快速调整资源分配策略,从而满足工业物联网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严格要求。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边缘计算任务调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也为工业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5.2 实际应用挑战
尽管联合优化模型在仿真实验中表现出色,但在实际部署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工业物联网设备通常处于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任务到达率和资源需求可能频繁变化,这对模型的实时性和鲁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5]。其次,在大规模部署场景下,如何实现分布式资源分配与全局优化之间的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随着工业物联网设备数量的增加,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任务调度的同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10]。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优化,还需要从系统架构和管理策略上进行深入探索。
5.3 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上述挑战,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首先,应进一步优化模型在动态环境下的性能,例如通过引入自适应学习算法或元学习技术,提升模型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8]。其次,可以探索边缘计算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如区块链技术用于增强数据安全性和去中心化资源管理,或者与联邦学习结合以实现分布式智能决策[15]。此外,考虑到工业物联网场景的多样性,未来研究还可以聚焦于特定领域的应用优化,例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通过定制化的调度策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研究方向将为边缘计算在工业物联网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小平;周志星;陈龙;朱洁.异构边缘资源的任务卸载和协同调度[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23,60(6):1296-1307.
[2]刘明;龚伟.基于联合决策模型的物联网边缘计算资源分配[J].计算机仿真,2021,38(12):299-303.
[3]张翀宇;陈彦明;李炜.边缘计算中面向数据流的实时任务调度算法[J].计算机科学,2022,49(7):263-270.
[4]王星;于炯;杜旭升;张姗姗;杨少智.边缘计算系统中延时敏感型任务调度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22,43(7):1949-1954.
[5]尉健一;吴菁晶.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物联网中资源分配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8):1072-1077.
[6]屠友鹏;陈海明;严林杰.物联网系统中边缘计算卸载决策问题:建模、求解与分类[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21,42(10):2145-2152.
[7]陈韩;张晶;董俊;董洁.子任务调度和时延联合优化的MEC卸载方案[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23,45(2):572-579.
[8]王婷婷;甘臣权;张祖凡.面向工业物联网的移动边缘计算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3,40(1):1-10.
[9]陆旭;陈影;许中平;张海全;慕春芳;陈恺;孙毅.面向5G边缘计算网络的联合需求响应与任务卸载策略[J].中国电力,2022,55(10):209-218.
[10]罗馨玥;李学华;姚媛媛;岳新伟;云翔.物联网边缘计算中基于能量感知的动态卸载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2,39(12):284-291.
[11]杨秀文;崔允贺;钱清;郭春;申国伟.COURIER:基于非抢占式优先排队和优先经验重放DRL的边缘计算任务调度与卸载方法[J].计算机科学,2024,51(5):293-305.
[12]鲁蔚锋;李宁;徐佳;徐力杰;徐建.多接入边缘计算中相关性任务的联合调度算法[J].通信学报,2023,44(4):87-98.
[13]朱科宇;朱琦.MEC系统中基于无线供能的多用户任务调度算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2(5):36-46.
[14]王硕;郑爱云;刘怀煜.应用于智能制造的边缘计算任务调度算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20,42(12):98-105.
[15]朵春红;匡竹;齐国梁;梅华威;李保罡;李永倩.配电网中任务卸载决策与边缘资源分配优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4,60(5):281-290.
作者简介:郑树义(1987—),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电子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