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黄秋云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彭店乡中心学校,464300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水平,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8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对学生将来的研学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计算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了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确保计算的多样化,要减少单纯的技巧训练。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计算现状为切入点,探讨高质量的计算能力培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趣味口算,夯实计算基础

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出发点,也是笔算、珠算、估算的基础。教师可采取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脱离工具的帮助,凭借思维进行趣味口算,使之能够夯实计算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开展趣味口算活动,借助口算卡和动画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教材“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情况,提出有关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的问题,考查学生能否明白列竖式时对齐相同数位的意义,由此引出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

其次,教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提炼关键条件并列出算式“206+17”“215-93”,鼓励学生先尝试口算,再通过动笔计算验证自己口算结果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的口算积极性。

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此时教师趁机讲解口算技巧,让学生“向百位上的数借一”,将借来的数与十位上的数进行相加,再进行计算。一部分学生难以掌握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技巧,教师则鼓励其将“借数而减”的过程进行还原,通过列竖式、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口算技巧的掌握。

口算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购物”问题,让学生提炼问题中的数量和价格信息,并通过口算说出结算价格,由此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使之能够利用“借位”计算两、三位数的减法,熟记“借位之后减一”,学会运用加法进行验算,获得学习成就感与满足感。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口算要点,以有奖竞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口算技巧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归纳的热情,帮助其夯实计算基础,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口算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性与熟练度,教师应利用趣味口算活动让学生牢记“借位减法”的计算技巧,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相关定理和技巧完成口算任务。

2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激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求知欲望,使之产生计算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物体和意象来代替机械、抽象的数学符号,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亲切的感觉,减少数学学习畏难情绪。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组织了一场“思维热身”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创设生活情境,提问:“李叔叔培育出一批新品种菜椒,送给敬老院10盒,每盒12个。一共送给敬老院多少个菜椒?”由此让学生基于生活情境计算数学问题,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接下来,教师创设第二个问题情境:“你作为环保组织的领头人,需要根据实际绿化需要,在三段公路上植树,每段公路上要栽种树苗12棵,请问三段公路一共需要栽种多少棵树苗?”学生要在以上情境中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自己的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技巧。

教学情境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知识学习印象,掌握计算技能。教师在情境中发挥学习指导和情绪调节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口算、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解释算理,提升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历经一定的过程,学生需在掌握算理、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才能获得计算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深入解释算理,在学生全面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入数学法则,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避免本末倒置,影响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教材“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蕴含数学计算内容的生活案例,通过广泛引用和论证,引出小数加法和减法知识,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概念,为后续计算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口算,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出示了不同运动员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计算运动员的身高差,使之在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过程中,增强运用既有经验和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学生对小数加法、减法计算进行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教师解读其中的算理与算法—基于小数的计数原理和十进制数系的规则。

具体而言,教师展示十进制数系中数字的固定计数单位,如千分位、万分位等,解释小数点后面数字表示的十分量级增减变化对小数点前面数字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学生在统计运动员身高信息后,能够正确列出小数加法、减法算式。教师还为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提问时间,借学生提问的机会,了解其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醒学生牢记“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

最后,教师对该课算理内容进行小结,鼓励学生结合既有知识、经验进行合作讨论,使之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效率和正确率,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解读算理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质疑提问、独立思考、合作研讨、自主评价等方式,深入理解算理,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

结语

计算是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其规避由视觉迁移引发的问题条件感知错误,集中注意力进行审题、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正确率。部分小学生对于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未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口算和笔算训练,科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与算法,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计算行为,使之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算理和算法,养成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计算水平。

参考文献

[1]党锁宁.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42-44.

[2]安育春.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95-97.

[3]姜岱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7):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