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目标是为了使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大量的课后作业上,导致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有限。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并对其发展造成不容小视的不利作用。而社会发展要培养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能只会考试。因此,实施“双减”的方针,就成了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推手”。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滞后
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大部分的初中数学教学仍然是教师教的,学生听,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分数,而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进步,但同时也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其他素质的提升。
(二)课堂气氛呆板
目前的初中数学课,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保持绝对的安静,保持课堂的秩序,不能随便说话。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有的学生虽然有自己的见解,但在这样严格的课堂气氛下,却很难开口,因此错过了与教师、同学交流意见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如果实施“减负”,不但无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而且还会降低其对知识的吸收。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一)贯彻落实“双减”方针,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观念
作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学习“双减”政策,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数学教学。比如,在教师给学生讲授“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课程时,要主动地贯彻“双减”方针,转变教学观念,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向学生解释“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得出“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负数”的结论,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比较。在安排课后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减少学生作业负担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在“双减”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减少学生的作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来缓解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法则,是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减法的基础。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初中数学的发展。
(三)运用趣味因素,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对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趣味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和偏好,适当地使用兴趣因素。如:教师在讲授“位置与坐标”时,先由教师简要介绍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对课程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利用教室,将讲台的中心设置成原点,x轴与讲台的方向平行,y轴与讲台垂直,然后教师请学生上台,让学生说出大概的坐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使用趣味要素,符合初中生的偏好和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双减”政策的逐步深化。
(四)创新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的教学方式比较保守,教师从头到尾讲授,学生的主体性很小,所以要通过创新课堂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短板,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正确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播放一段关于勾股定理的视频,让学生对黑板上的三角形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将微视频与提问相结合,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讲解,降低教师的讲解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又播放了一段微视频,让学生回忆课堂上的内容,并完成初步的复习。因此,教师在课堂形式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与学习同步,促进教学效果和效果的提高。
(五)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不断进行反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并对其进行正面的指导,使其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并以反馈的方式,使数学教学不断地创新。比如,在教师给学生讲解“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导入、知识讲解、课堂互动等内容,特别是要把学生的反应和行为记录下来。在讲授完毕后,教师会利用课堂笔记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不断地表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学评价中找出问题,从而促进初中数学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在实施“双减”政策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教学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从而在推动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贵仓.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8):36-37.
[2]王冬雨.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5):63-64.
[3]刘维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核心概念的调查研究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2021(02):11-14.
[4]焦燕.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新举措[J]. 教书育人,2021,(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