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

张金玉

定兴县医院,河北保定,072650

摘要: 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消化内科相关疾病治疗的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01-2022.01时间段内接待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60例,划分为一般组(30例)和结合组(30例)。为一般组提供常规西医疗法,为结合组增加中医辨证理念的使用,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疗法,最后评价两组产生的不同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结合组的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一般组的73.33%,组间对比,P<0.05;结合组的复发率0.0%,远低于一般组的16.67%,组间对比,P<0.05。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有更好的效果,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可以促使疾病症状快速恢复,并且降低复发几率,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消化内科;应用体会
DOI:10.12721/ccn.2023.15709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引言

在医学临床上,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生十分普遍,也是常见的慢病类型,比较常见的就是消化道溃疡、肠胃炎、消化不良等,可能带来恶心、呕吐、腹泻、胃部疼痛等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这类疾病很容易复发,本次研究提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使用,借助中药处方的应用,从整体上调整患者的机体,多方位进行恢复,相对来说效果显著。

2资料与方法

2.1材料

选择医院在2019.02-2020.02时间段内接待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60例,划分为一般组(30例)和结合组(30例)。其中一般组男:女=7:8,20-67岁,平均(36.14±4.48)岁;结合组男:女=17:13,21-66岁,平均(35.92±4.16)岁。在患者中,疾病类型覆盖肠炎、胃炎、消化道溃疡等。对比患者的基线信息,无差异性,P>0.05。

2.2方法

一般组:提供常规西药治疗,选择对症药物,比如普通胃炎患者,使用硫糖铝(1.0g/次)和西咪替丁(0.2g/次),均口服,3次/天;又比如十二指肠溃疡要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增加克拉霉素;消化道溃疡则选择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西药。

结合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中医药的使用,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选择对应的中药汤剂。比如(1)普通胃炎:处方成分为半夏15g,人参片、干姜、炙甘草、黄芩各9g,黄连3g;用量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2)功能性胃炎:处方成分为半夏15g,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片各9g,大枣4枚,黄连3g,用量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对于脾肾阳虚的情况,增加四神丸的使用;对于肝火旺盛的情况,增加炒陈皮、炒白术、炒白药的使用。

2.3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的疗效情况,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基本不变。

(2)随访3个月,跟踪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复发问题。

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5.0展开分析,数据用%和x̄±s表示,分别实行X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从表1可知,结合组的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一般组的73.33%,组间对比,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1.png

3.2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随访结束后,发现一般组有5例复发,占比16.67%,而结合组没有出现复发情况,占比0.0%,组间对比,P<0.05。

4讨论

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生十分常见,并且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群体都可能发生,其与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饮食习惯。因为人们饮食不规律、饮食卫生水平不高、经常暴饮暴食,而且喜欢吃刺激性食物,再加上环境、遗传、其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类疾病很多,在上消化道、肝胆脾胰、肠道等位置都可能出现。同时临床上这类疾病的类型也很多,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率都比较高,比如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胃炎、肝硬化、肠息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种类[2]。这类疾病有很多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也有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或者因为外伤刺激、手术切口刺激等。

一般来说,这类疾病都可能存在恶心、呕吐、胃肠道疼痛等症状,对于正常生活有很大影响,一旦发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疼痛感,而且也影响预后水平,干扰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及时治疗,这使得医院临床十分关注这类疾病的治疗。过去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目光集中在西医方面,对于轻度、中度病情的个体直接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而严重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治疗方式。相对来说,这些治疗方式都有一定效果,个别情况下疗效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对于急症的效果更高,但部分药物和疗法的不良反应比较突出,也存在复发率高等问题,整体来说安全性不高。比如抗菌类西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都有广泛且普遍的应用,这推动了很多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新的问题[3]。从实际用药过程进行分析,因为个人体质、药物选择、用药方法及剂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抗菌类西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耐药性问题,影响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以及用药效果问题。

国内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经常选择中医疗法,使用对症的方剂辩证加减治疗,或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疗法,也有一定效果,但起效比较慢,同时中医疗法的优势就在于安全性高,治疗时和结束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小。使用中医方法治疗这类疾病有悠久的历史,不管是以中医为主进行治疗,还是以中医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都有大量的研究医学文献,方法覆盖推拿、按摩、针灸等,相对来说不良反应更低,安全性更高。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应当有更好的效果,发挥西医和中医各自的优势,扩大疗效,提升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有效控制疗程,避免过快机体不能适应,也避免过慢导致病情迁延。此研究就针对各类别的消化内科疾病提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使用,包括抗菌药物、抗生素、中成药、针灸、按摩等方式,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4]

从中医角度分析,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或者针灸的方式,有一定效果。比如半夏泻心汤等,都具有调节机体的脾肝、胃肠气血不和的功能,在用药之后可以调理气血,改善体质。中医的安全性更高,对于儿童、孕妇、老年群体等都有良好效果,而且操作简单,覆盖范围广泛,不容易出现药物残留,刺激性小,安全性更高。另外,其他疗法对于这类疾病也有明显作用。治疗法选择西医以及中医针灸和推拿按摩疗法的配合使用,按摩时患者取坐位,选择按法或点法,穴位则是足三里、中院、内关;针灸则选择足三里、内关等穴位经络;最终发现:一般组治愈率达到72%,研究组则达到98%,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要低于一般组,P<0.05。

考虑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这类疾病相对来说起效比较慢,所以本次研究选择西药+中医内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组的总有效率96.67%,远高于一般组的73.33%,组间对比,P<0.05;这意味着科学选择西药和中医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方式,选准对症药物,可以有效提高各类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相比单纯西医疗法比较突出。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可以促使疾病症状快速恢复,并且降低复发几率,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德才.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5):152-154.

[2]胡泉升. 消化内科中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观察[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7):204-205.

[3]刘洋.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2):225-226.

[4]王有赐.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施中的应用价值[J]. 名医,2019,(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