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环境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李士伟 常明慧 张馨文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环境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是以后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个性特异的“00”后学生,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课程特点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改革,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2.157116
基金资助: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研项目(SHJY1903);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研项目(SHJY2001)
文章地址: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环境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是开展和学习其他环境类专业课如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专业课的基础。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环境学科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化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作为环境学科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质量对培养创新型环境类专业人才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繁杂、课时少,学生化学基础差别大以及大一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现实条件[1]此外,学生正处在高中向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肩负着帮助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转变的任务,这些都为该课程的教授提出新挑战[2]。如何让这些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1《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情分析

迫于高考压力,高中阶段学习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督促式、重复式教学模式中,学习依赖性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我国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各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高考模式的变革,环境类专业的学生高考有的没有选考化学,导致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大一新生步入大学生活,刚从高压的高考学习状态中脱离,普遍处于目标缺失的状态[3]。此外,大一新生开设课程多,平均每天5—6学时,导致学生课外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再加上每学年对学生的综合测评里,学业测评分仅占50%,使得部分学生不得不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使学习时间进一步压缩。因此,学生课程多、活动多、学习方式单一导致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习效果不理想。

1.2 教学现状

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其特点是内容多,知识跨度大而授课学时较少。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量”,而忽视教学“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师多借助多媒体授课,以 PPT 宣讲为主,教学节奏快,授课内容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方法传授少,辅导答疑少,导致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4]。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和专业性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改善教学现状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环境类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考核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2.1 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丰富,理论知识较多,而教学课时少。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结合环境类专业的特色,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对于高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可引导学生由“旧知”探“新知”,也可以采取简略讲解或者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而杂,内容枯燥,学生很容易疲乏,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学内容要合理删减与专业联系较少的纯化学理论和在专业领域实际应用较少的内容,尽量拓展环境的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方面的内容。例如,污水处理中吸附剂的选择,不同吸附剂的优缺点,新型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等。实践证明引入最新的研究案例能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不仅能弥补教材知识的滞后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意识。

2.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环境类专业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从而多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线上教学软件也在不断涌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点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满足不同理解能力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慕课”把抽象具体化演示,这样即缩短了教学时长,也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灵活。此外,针对学生性格活跃,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或 “微课”等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挑出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开展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感更强,学习内容更深刻。因此,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3 完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考核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考核。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出勤情况、课堂互动、课后作业、随堂测验等方面,期末考核是指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最终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在教学中形成以考促教、以考导学的新局面,达到教、学、考和谐共融、互促共进的效果。

3 结语

作为大一新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复杂,授课学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教师结合环境类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灵活考核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萍,熊朝,吴云杰. 环境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12):216-217

[2]丁伟,陆靖.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研究[J].大学化学,2014(1):11-21.

[3]王婕.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3):216-217

[4]黄剑平,周享春. 非化学化工类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6):91-93

[作者简介]李士伟(1987—),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