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倡导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施中,它仍面临不少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为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虽已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不少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使得生活化教学的推进步履维艰。许多教师习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强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但在具体执行时,教师往往感到难以入手,特别是在教授运算法则、数学定理等抽象知识时,更倾向于直接展示推导过程,以迅速达成教学目标。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持久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此外,生活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对教材整体安排的忽视问题。新课标鼓励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生活的融入,却忽略了教材作为教学基础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教学内容显得零散,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系,从而影响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可能误导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正确理解,使其难以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实施。另外,学生能动性的不足和教师引导方式的单一也是生活化教学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考试制度的限制,教师往往更倾向于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课后作业的重复性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得生活化教学难以深入人心。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维,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在教育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不仅是课标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更是教育变革的积极推动者。为适应这一角色转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研读教育理论,对比分析新旧课标的差异,并通过广泛涉猎教育与心理学书籍,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生活化教学的核心要义,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必备能力。
例如,在“生活中的数”的教学中,因该单元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从生活中运用数学、发现数学的能力。为此,教师需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特点,教师可以精心策划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与顾客角色,通过选购商品、结算费用等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理解数字的意义,提升数学运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应紧密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准确把握其学习状态与能力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合适的节奏中成长。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不仅能在家庭环境中延续数学学习,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共同提升孩子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生活化场景得以在学生心中扎根,数学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工具。
(二)立足教材内容,将学习与生活融合
在教育变革的洪流中,教材扮演着教学核心资源的角色,它不仅是课程标准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工具,承载着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双重职责与使命。
例如,在“有趣的立体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其内在价值。教材中穿插的数学文化元素,如立体图形的历史渊源、数学家的探索故事等,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关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生活化”转化。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家中的立体图形物品,如书本代表的长方体、球类象征的球体、易拉罐代表的圆柱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降低了学习难度。进一步地,可以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如“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物品”或“探讨圆柱体的特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总结,并通过全班分享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知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解数学”的理念。随着学习阶段的深入,学生与生活的链接将更加紧密。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融合教学,为学生构建坚实的认知基础,为高年级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三)拓展教学时空,实现多元化教学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旨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生活化教学的融入,更是为这一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其范畴。
例如,在“10以内数加与减”的教学中,教师需精心设计课前的预习环节,以明确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如,可设置“小小记账员”的预习任务,记录一周内文具的购买数量,并在家长指导下,尝试用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单加减运算来计算总花费,以此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初步接触了加法运算,还通过生活实践对数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预习作业的设计,不仅延伸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更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创新,摒弃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转而布置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的任务。如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家庭成员的晚餐菜单及食材用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计算每日食材的总消耗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进一步引导他们对食材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家庭饮食的偏好与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感,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总之,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使用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真正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本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转变教学思维、立足教材内容与生活融合、拓展教学时空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继续深化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学生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东梅.促进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刍探[J].教育界,2023(3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