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幼儿阶段的孩子认知感受能力较弱,他们对于各种知识的认知也较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通过加强对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教师们将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问题,让幼儿能够更快地适应各种情况,也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心态,使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幼儿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也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出发,运用幼儿喜欢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主动认知各种信息,实现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幼儿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概析
幼儿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探索欲都较强,他们在遇到各种不理解问题时,能主动提问、探索,想要知道各种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地向父母、教师请教。较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望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信息,幼儿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也能不断增强自身的认知与感知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增强自身的心理社会能力,逐步学会与他人相处、适应社会环境。结合幼儿的求知欲、探索欲较强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幼儿逐步加强认知,让幼儿在具体的情景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互动,使幼儿能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借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较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情景活动之中,实现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更快发展。
二、共情环境下培养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重要性
共情,表达的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同理心、设身处地等含义。指理解、接纳、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创设共情环境,培养幼儿的心理社会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面对成长挫折与困难,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一起完成探究探索活动等,帮助幼儿加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与理解。随着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增强,幼儿出现共情能力萌芽,其感知、认知能力也能不断增强。这样幼儿也能正确面对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能够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一些问题。而教师的共同陪伴与引导,也能给予幼儿更多心灵上的支持和帮助,让幼儿能够更加乐观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幼儿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共情能力,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慢慢关注他人的感受与想法,并能够学会从他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如此,幼儿也能更快适应社会环境,并能够在人际交流过程中收获友谊与认可,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而通过加强对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认知更多的道理,实现幼儿思想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帮助幼儿形成更好的性格品质。
三、共情环境下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情景游戏增强共情能力,促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
为了促进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设计情景化游戏,让幼儿们在情景游戏中强化认知[1]。同时,教师也可以情景化游戏为基础引导幼儿互相沟通交流,让幼儿们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幼儿的心理社会能力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如以“王国小勇士”为情景背景,让幼儿们制作自己喜欢的勇士标志,然后再结合线索图画寻找自己的任务。设计任务时,幼儿们串联到各自的任务之中,他们在寻找任务线索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关注彼此的想法与感受,不断增强幼儿的共情能力。如此幼儿也能在完成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与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并能够在共情能力的帮助下从对方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而在引导幼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运用言语强调“勇士”任务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也让幼儿从他人角度出发认知“勇士”任务的重要性,提升幼儿的共情能力。而随着幼儿游戏任务的完成,教师也需要运用言语图画引导幼儿体验自己的成就与付出,让幼儿们感受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使幼儿能够在情景游戏活动中感知共情环境。如此,在活动中既增强幼儿的心理社会能力,也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幼儿也能产生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并能够主动参与到情景游戏活动中。
(二)模仿游戏激发共情能力,促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
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借助幼儿的模仿能力,教师也可以设计模仿行为游戏,让幼儿扮演成年人角色,并运用对话来触发各种任务,让幼儿尝试思考大人做出某些行为时,想法如何,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共情能力[2]。帮助幼儿认知社会环境,锻炼幼儿的表达理解能力,让幼儿学会从他人角度出发认知问题。如教师可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设计乘坐交通工具的关卡游戏,并随机为幼儿发放身份牌和游戏条件。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如工作人员没有零钱,需要在小卖部换取零钱后乘坐公交车,也可能是售货员,带着很多货物乘坐公交车。通过游戏条件的设置,幼儿们没办法独自完成乘坐公交车的任务,他们需要向身边的小伙伴求助,也需要互相协商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协商,并能够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幼儿在这一环节中也需要学会考虑多方面问题,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逐步解决彼此的问题。通过引导思考,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让幼儿学会为他人考虑,实现幼儿共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亲子游戏锻炼共情能力,促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
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幼儿父母的陪伴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教师也需要组织亲子活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实现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逐步提升[3]。在组织亲子活动的过程中,设计一定难度的关卡,考验幼儿与父母的反应、解决问题能力,让幼儿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加强理解,更快地适应游戏环境。如可以增加游戏情节,这样既会增加游戏难度,也会考验幼儿与父母之间的默契。面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与父母沟通交流,也鼓励幼儿从父母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让幼儿在换位思考中增强对父母感受的理解,锻炼幼儿的共情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父母也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微表情,让幼儿学会关注他人想法与感受,帮助幼儿理解“共情”含义,实现幼儿共情能力的逐步提升。而借助亲子挑战游戏活动过程,教师也可以给予幼儿较多的鼓励与建议,让幼儿逐步提升自信心,增强自身的心理社会能力。
(四)感知游戏培养共情能力,促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发展。
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从幼儿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更适合幼儿的感知游戏活动,并以感知活动为基础,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如结和图画内容,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何图画主人公不开心,然后让幼儿结合观察找出可能会让主人公不开心的原因。而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认知,了解对方的想法。如此幼儿也能在感知彼此感受的基础上慢慢学会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慢慢增强自身的共情能力。幼儿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加强认知与理解,并从他人角度出发理解部分会让别人不开心的行为问题。而教师也能在感知活动中,逐步增强幼儿的观察、感知与共情能力,并为幼儿的心理社会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共情能力帮助下,幼儿也能更快融入集体,并能在社会环境中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实现自身多方面能力的萌芽发展。借助感知游戏,幼儿教师也能丰富幼儿教育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
结论:教师在培养幼儿心理社会能力时,必须要以幼儿为中心,从综合化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结合幼儿阶段孩子的性格特点,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以游戏活动为基础,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之下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并运用自己的方式强化认知与理解,实现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借助游戏活动,鼓励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更多的道路,积累更多的经验,实现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姚群利.共情五步骤:助推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J].大众心理学,2020(09):46-47.
[2] 宋立婷.共情陪伴提高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02):82.
[3]柯曦萍.开展家庭体验式阅读以促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实践[J].家长,2022(1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