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素养、教学质量方面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在一些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和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既要优化教学环境,还要调整教学模式。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越发完善,并且逐渐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明确教育教学的方向,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接班人。美术学科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初中阶段,美术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美术技能训练,也并非是培养出更多绘画专业人才、美术家、艺术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展其视野和知识面,使其能对美术产生充足兴趣[1]。在美术课堂中,教师会关注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运动和大小,并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具,使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本质来看,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可有效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感知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虽然无法立刻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但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渗透到心理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
为了增强美术课堂的吸引力,教师要做的就是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等,精心设计美术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在课堂中,教师要尝试利用这些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快速集中分散的注意力、紧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而这也能为后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充足准备[2]。
例如,在教学“公益招贴设计”时,该节课的教学目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了解标志的类型、特点以及用途,掌握更多创作、设计标志的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视觉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第三,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与公益招贴相关的短视频、图片等,播放公益招贴的整个演变过程,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公益招贴的特点和作用。在完成前期的铺垫后,教师就可趁机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公益招贴,你们会发现什么?这些标志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设计出更加独特的标志?设计公益招贴的目的是什么?”在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回答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公益招贴的设计过程,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充足准备。在学生自行设计公益招贴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设计活动中,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在作品点评过程中,教师应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信息技术能够让美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也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全面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使其能始终保持学习美术知识的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能够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事物展现出来,可拓展其知识面和视野[3]。相当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较为单一,无法经常性接触现代化、时尚的事物,在理解美术知识时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受到年龄阅历、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也无法顺利理解美术知识。此时,教师就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能获取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构建出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视觉中的红屋顶”时,有很多的风景都是农村学生并未见过的,虽然很喜欢各种各样的风景,但无法准确说出这些风景美的点,也无法产生创作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景,并配上相应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观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又比如,在教学“笔墨千秋”时,虽然农村学生也接触过水墨画,但并未进行深入理解。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提出问题:“水墨画是什么?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同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鉴赏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明确水墨画的划分方法。如,从技术的角度,可划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从题材的角度,可划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以及人物画。在完成前期的铺垫后,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个类型进行深入教学,展示该类型的不同美术作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入手进行鉴赏。此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学习需求等,进行有针对性地拓展,利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展现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信息技术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有效拓展知识面和视野,还能实现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组探究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能在同学的帮助下有针对性探究美术知识。这不仅可显著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例如,在教学“公益招贴设计”时,教师就可将小组合作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最大程度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同时,教师还可布置学习任务:在课前搜集与标志相关的资料,并共同设计与之相关的课件。在课堂中,教师可留出充足的展示时间,鼓励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实践成果,由此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获得成就感。在一个小组完成分享后,教师需组织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标志的构图、设计思路、色彩等,探究这些标志的表现形式。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就可适当放手,鼓励各小组的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设计公益招贴。在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美术素养、综合能力也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应打造优质的美术教学环境,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改变血色花姑娘被动学习的状态,逐步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其日后发展和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毛丹.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创新[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08):117-119.
[2]蔡魏.兴趣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1(25):142.
[3]王小霞.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初探[J].智力,2020(32):9-10.
[4]刘洋.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对策研究[J].天津教育,2019(25):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