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思政元素探究

任小花 张馨文 张芬芬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 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从科学家励志故事、化学原理、环保理念等方面挖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教学目标与思政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3.157077
基金资助:济南大学校级教研项目(No.J2149):“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
文章地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强调了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指明了大学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1]。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特别提出了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2]。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4]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强调,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在每一门课程要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高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前进方向。

一、必要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类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学生重视程度高,教学效果较好,这为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大一新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思想、人格等方面逐步成熟的时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未涉及课程思政内容,教师受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思政意识不强。因此,开展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激发教师深入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的动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 融入科学家励志故事,激发学生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重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一部丰富的科学史实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原子结构这章内容中,原子结构的发展史是一部励志发展史,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揭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开启了化学发展的新时代,可以从道尔顿的科研历程中提取对待问题的科学精神;卢瑟福通过物质对α粒子的衍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可以从卢瑟福的传奇一生中挖掘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汤姆森和卢瑟福的学生波尔,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氢原子模型,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从中提取科学思维和善于总结的重要性。从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中,重点关注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看科学家是如何层层递进、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培养科研的正确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布时间正值无机及分析化学授课阶段,可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贡献分享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奖科学家的科研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处理科学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从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出发,引出与之相关课程内容的讲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树立远大的科研目标,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将化学发展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提升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科学家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掌握学科发展规律,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2. 从化学原理中引申人生哲理,培养科学思维

在中国教育的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也要把“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归纳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包含着许多原理和定律,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可以从这些原理中提取人生哲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热力学章节讲解熵的概念和反应自发性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熵的概念和反应自发性的特点,比如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熵增过程,也是自发进行的过程;破坏环境是熵增过程,使无序性增加,而治理环境,是熵减过程,使有序性增加。在学习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滴定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挖掘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用平衡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6,7]。

3. 增强环保理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在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要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健离不开化学,化学造就了辉煌、繁荣,但同时也造成了污染,因此,发展绿色化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在定量分析章节学习中,要让同学们意识到数据的准确意义,不能随意取舍,在分析工作中要培养责任心,提高职业素养。在元素化学章节学习中,引入重金属污染案例,给学生介绍目前环境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前沿研究,既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又能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8]。另外,环境保护是时代潮流,环境专业是大学的主干学科,全育人应该与世界和中国的绿色时代潮流相结合,从全球可持续发展、低碳、循环、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方面引导学生要有全球视野和环保理念。

三、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该课程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如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是开展该课程思政的难点。本文从科学家励志故事、化学原理、环保理念等多方面探讨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引申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 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5):51-55.

[2]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0-06-21]. http://pgzx.xzit.edu.cn/94/3d/c163a103485/page.htm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2020-06-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沙招友, 周继超, 聂羽西,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育人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6-48.

[6] 陈燕敏, 毛海荣, 李永宇, 等. 融入课程思政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 郑州师范教育, 2022,12(2):68-71.

[7] 宋俊玲, 桑欣欣, 张金方.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21,48(17):254-255.

[8] 王月霞, 杜登学, 蒋晓杰, 等.聚焦课程思政 践行立德树人——无机及分析化学思政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 2022(4):95-97.

作者简介:任小花(1986.01—),女,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碳纳米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