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政浸润探索

史林芳 李洁 关莹 杨雪娟

浙江农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摘要: 有机化学是农林院校理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其知识体系处处都蕴含着育人因素。有机化合物和衣食住行关系密切,有机化学反应原理与日常所见的现象有太多的相关性,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进行系统的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向学生倡导低碳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生态品格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秉持育人理念,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关键词: 思政浸润;教学设计;育人理念
DOI:10.12721/ccn.2023.157095
基金资助:感谢浙江农林大学提供教学项目资金支持:有机化学教学的思政浸润探索(JG2022020)
文章地址: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1],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特别是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核心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各类矛盾交织、价值多元碰撞、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够,价值引领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彰显各门课程的特色,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将这三者进行了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有机化学是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之一,受众面极广。有机化合物和衣食住行关系密切,有机化学反应原理与日常所见的现象有太多的相关性。在该课程教学中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有机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该课程教学的主旨,教学中注重有机化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地用科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将有机化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达到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目的,对于提升我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课程团队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政浸润探索,具体措施包括:

1.制定思政教学大纲,使思政内容与理论知识的高度契合

梳理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习内容中

图1展示的是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表1列举了部分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植入实例。

1739434164573520.png

图1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结构图

2.编写思政贯穿的课程教学方案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备课授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浸润式融合。

1739434291912398.png

以醛酮的碱性条件下还原——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教学过程为例,该反应是用三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为了纪念三人为该反应所作的贡献,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该反应。前面两个人首先发现了该反应,但是这个反应在当时是高投入低产出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后来,中国的科学家黄鸣龙对它进行了重要改进,把它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的反应,为了表彰黄鸣龙的贡献,就把他的名字也加到反应名称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阅黄鸣龙的求学、工作经历,弄清楚他当初为什么出国留学,是为自己的个人发展还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他学成之后回国之路是一帆风顺还是充满险阻?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当下出国留学是很普遍的现象,你自己是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问问自己出国是为了什么?以这样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融入渠道。开展多元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推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打造师生有效互动的一流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深度学习。

4.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抓住问题才能抓住人心。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结合课程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总之,通过深挖有机化学所蕴含的与新时代新青年相适应的生态品格的课程内涵,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厚植农林情怀,使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了农林院校的思政教育目标,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全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实现,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

[2] 敖祖辉;王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