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策略

​于洋

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安图一中,133699

摘要: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正面临着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重要任务。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高中生物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实践策略。以便更好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助力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其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理念;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0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生物学科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生培养学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知识。

1生活教育理念概述

生活教育理念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其主张生活与教育的有效结合,并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生活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是有机的整体,教育离不开生活,不能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也不能称之为好的教育。生活是思想和情感的基础,而教育同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的培养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社会即学校主张将社会作为学校,扩大开展教育的范围,深度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更加丰富的教学方式,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做合一则是将教育和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授,都要在行动的前提下进行,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2.1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新课改视域下开展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提高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人、自然和社会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此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通常情况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所学知识,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2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丰富的经验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并适应社会,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将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生活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此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2.3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在教师的设计和安排下被动进行。传统教学理念的侧重点是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学习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然而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学活动是在生活中开展的,教师需要构建生活场景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从教学模式和理念等方面打破传统模式的禁锢,使教学模式更加生动有趣。另外,生活教育理念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与传统教学的目标有所不同,学生可以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掌握相关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应用技巧。

3生活教育理念下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要坚持以生为本,以目标和实践为中心,为实际生活与高中生物知识的有效融合提供保障,以此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为后续教学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选择生活资源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创设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生活情境,使其中涉及的问题、作业和生活活动等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运用生活资源时若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进行,则不利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推进,甚至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的发展。

3.2坚持目标引领的基本原则

在推进生活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要以合理、精准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如果教学目标缺乏指导价值,则会导致生活教育理念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生活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教育理念的落实。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此指明生活教育的方向,进而拓宽生物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衔接渠道。

3.3坚持实践探究的基本原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完善,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设计和生物作业的探究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以此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生物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帮助学生探究生物相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以此增强教学活动的延展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生活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生活教育理念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生物教师,需要认识到生活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它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紧密结合高中生物的所有教学环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生活教育理念,以此提升生活教育理念的应用效果。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巧用生活资源,导入新课内容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已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也是能够有效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关键因素。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巧用生活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使其能够更加贴合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生物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进而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在开展生活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执行:首先,教师需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到其与日常生活存在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具体的表现,将其罗列出来。其次,教师要对这些现象进行甄别筛选,找出与教学知识点联系紧密的生活现象,应用于生物教学中,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在运用生活资源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4.2探究生活资源,提升实践能力

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只是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应该是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和探索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探究性和研究性的任务对于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任务进行巧妙的设计,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4.3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主动探究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融入具有生活性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来,提高教学质量。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4.3.1营造生活化情境氛围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所以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需要以生活中的资源为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分为传统式和信息式两种方式。传统式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和文字等工具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而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往往过于抽象,学生需要具有极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教师所描述的情境内容,这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而信息化的创设方式主要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如通过动态的画面、视频、动画等方式将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融入情境中,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情境,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和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2运用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教学目的,而生活情境有效应用在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和目标有所不同。在教学主题引入阶段,生活化的情境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作用,借助生活元素拉近学生和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在精讲阶段,生活化的情境在运用时则具有多样性,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而且能够起到检验学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的作用,还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引入课堂中,这对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不同,所选择的生活化情境的运用方式应有所不同,从而实现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专注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实施生活化教学,要能够借助生活化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指导。所以教师要在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作用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来实现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森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生活化教学途径[J].文理导航(中旬),2023(04):25-27.

[2]宋甜甜.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3(02):7-9.

[3]魏瑞荣.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路径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02):85-86.

[4]杨屿航,马金晶.生活化教学理念之教育性解读——兼论生活化教学与教学生活化[J].生活教育,2023(01):33-39.

[5]王丽芬.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高考,2023(0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