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

谭丽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八一幼儿教育中心,广西来宾,546102

摘要: 幼儿园是塑造幼儿良好品行的重要场所,对建立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意义,目前,幼儿园教育侧重于理论与游戏整合的形式,通过活动给幼儿灌输正确积极的思想,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希望给更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价值性参考。
关键词: 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与指导
DOI:10.12721/ccn.2021.15701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幼儿的年龄偏下,思维方式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幼儿园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判断能力。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科学活动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科学活动,以充分发挥科学活动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科学活动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总结如下:

一、科学活动的概述

科学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态度、探究及实验能力,将其应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活动场地,给幼儿创设探究科学的情境,通过自身观察和接触,学会发现、提问、获得有效信息,同时根据自身的切身体会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被称之为幼儿科学活动。通常,幼儿科学活动可分为发现型和实验型两大类,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启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二、幼儿科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思路

(一)发现型活动设计思路

发现型活动过程设计应该包括确定目标、观察并记录、得出结论、分析结果几个步骤。首先,发现型活动的观察目标应准确,明晰,如观察水培大蒜每两天的生长高度变化,喜欢观察大蒜,能用记录的方式分析大蒜生长等,就是从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了目标设定,不仅在活动过程中有章可循,在活动后也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估。其次,观察过程中,应该包括观察单一外部特征以及变化过程,帮助幼儿自主记录,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之后,让幼儿得出观察的结论,去回答最初设定的观察问题,继而用科学的思维发散更多内容,进行联想。

(二)实验型活动设计思路

实验型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开展幼儿园大班“灯泡亮起来了”科学活动时,先要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灯泡如何亮起来的,再利用道具进行实验设计和连接,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提供指导和服务,活跃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下感受科技的力量,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同时,给孩子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围绕实验活动鼓励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原理,让孩子们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意识,这样很可能让幼儿收益一生。

三、幼儿园科学互动组织和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科学活动的有效情境

为了保证科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创设科学活动情境是提升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保证情境创设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对幼儿的科学思维予以启发和指导。科学活动本身是一项开拓性活动,如果长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则会直接影响科学活动的价值,因此,应合理扩展活动场地,按照活动目标布设自然观察区、实践区等,尽可能多的给幼儿提供实景区域,准备丰富的活动素材,给学生提供观察、实验和自由探索的平台。同时,保证情境设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结合幼儿的思维扩展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科学材料,比如,电子积木等具有科技代表性的道具,利用半成品代替完整材料,从而探索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科学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情趣喜好,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将幼儿带入到轻松、趣味的科学探索意境中,在感同身受下探索科技的内涵和意义。

(二)开发科学的探究特性

由科学活动的自身特性决定,能够极大程度的调动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兴趣程度,为增强活动效果创造条件。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科学活动的开展应遵循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原则,将科学活动与生活建立联系,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材料,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比如,将石头沉水的现象引入到科学活动中,设计浮沉相关的科学实验,先利用幼儿经常接触的物品,硬币、树叶、牛奶盒等常见的生活物品,然后将不同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会沉到水底,什么物品会浮在上面,从而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增强科学活动的新鲜特性

往往科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新颖,与幼儿的成长特点完全相符,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为了达到活动预期效果,应结合幼儿特性做出调整和安排,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保持新鲜感,以此带动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科学活动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将数字、符号、图画等元素融合,在幼儿清晰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实物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这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比如,开展中班“植物的生长”科学活动时,提前制作教学课件,将不同植物形态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幼儿更直观的看到植物形态的差异性,然后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去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开启自然探索之旅。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突破了教学空间的局限性,给幼儿打造个性化的活动形式,增强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和塑造品行的重要场所,现代化教学环境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加强科学活动的组织与策略是提升幼儿活动整体水平的核心要素,教师首先要正确认知科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及内涵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喜好等,量身定制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感受探索科学的意义,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提升,为其将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颖.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06):68-69.

[2]吴萍.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90.

[3]王伟洲.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7(0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