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2025”以及“双创”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并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工匠型”教师队伍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引导者与实践者,教师应具备“匠心、匠术、匠德、匠魂”,让“授艺”与“育人”相融合。
一、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概述
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工匠型”发展,是指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工匠型”意识和技能,能够在开展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实操、实践、实习,为培养“工匠型”、“技能型”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不仅自身要具备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专业化的育人能力,能够承担起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体系完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评价与考核公正及时的专业课教学[1]。基于这两个层次,高职院校既要选拔优秀的教育人才,又要注重对教师的职业化培养,从而建立“工匠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工匠精神”与文化孕育缺失
在培育“工匠型”职业院校技能人才时,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要形成“工匠精神”,让学生传承“工匠文化”,在学习技能和进行技能操作时坚持“精益求精”,然而,教师本身的“工匠精神”并没有那么突出,很多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认知不足,学校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缺乏“工匠文化”的孕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激发不够,个人素养不够高,还存在隐性流失的问题,这不利于职业院校教师开展综合性的育人工作[2]。
(二)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培养机制落后
近年来,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和输出“工匠型”人才,但是在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培养方面存在缺失,没有形成相应的培养机制。比如,大多教师入职之后,学校为教师安排岗位、设定教学科目,具体的工作就由教师来开展,学校为教师提供的自我成长及发展的道路并不畅通,虽然也会不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带领教师参观企业、假期开展研学活动等,但是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教师的职称晋升、评选工作存在论资排辈情况,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矛盾突出,一些教师本身缺乏实操能力,不具备育人水准[3]。
(三)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体系不足
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体系并不完善,而且系统间的要素无法实现结构整合。具体来看,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内容、路径、方式、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比如职业院校对于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的定位不准,相应的培训内容以及体系就不完善,无法达成预期目标;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培训方式单一,环节衔接不畅,流程不够完善;而且针对教师的“工匠型”、“专业化水平”评价标准不完善、不准确,考核体系及项目不完善,具体评价及考核操作不能够完善体现出教师的综合能力[4]。
(四)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保障疲软
职业院校在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保障方面呈现疲软状态。一是缺乏培训经费,职业院校的大部分投资都在学生身上,比如建设多媒体教师、实训基地等,对于教师培训的预算及支出较少;二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工匠型”专业化的培养;三是缺乏对教师“工匠型”专业化科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以及自我成长能力的资源保障。
三、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嵌入“工匠精神”,孕育“工匠文化”
在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嵌入“工匠精神”,注重培养教师的“工匠”理念,提升“工匠”价值感和信念感,推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校园中孕育“工匠文化”,培养教师对“工匠文化”的理解,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二)深化培养机制,完善能力结构
在职业院校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深化培养机制,从而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一方面是优化内在机制,促使教师自身提高认识,主动通过学习来展示自我精益求精、注重传承、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一方面是形成外部促进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促使教师来适应“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要求[5]。
(三)重塑专业体系,推进要素整合
职业院校有必要重塑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的内容、路径、方式、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推进各要素结构之间的整合,提高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具体则需要结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来完善培养内容,应用多媒体、信息化、智慧化的教育方式,形成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培养路径,采用多元、公平、公正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实现教师的分级、分层次管理[6]。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职业院校还有必要加强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一是提供常态化的培训制度保障,提供相应的培训经费;二是在校企合作中落实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进企业学习;三是为教师自我学习和成长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包括电子资源和图书资源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建设以及“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型”专业化师资力量的支持,为此,必须找到教师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工匠型”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