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西北地区中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

张驰宇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9

摘要: 中医院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和挑战。中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中医文化传统、医疗服务流程和患者体验等因素,注重功能性、人性化和环境友好性。从中医院的功能特点和需求出发,提出中医院建筑设计的策略,为中医院建设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中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建设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中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通过分析中医院功能特点和需求,结合建筑设计经验,提出了针对中医院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基于此,本文旨在为中医院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院建设的规范化和优质化。

1工程概况

西安市未央区中医医院是西安市建设“健康西安”,精准布局西安北部医疗资源,提高未央区医疗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以维护社会卫生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目的,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建立健全基础医疗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为目标,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为手段,全面加强未央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将本院区建成具备保障未央区、辐射西安北城市区,功能完善的骨科特色重点科室、且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2中医院建筑设计特点和系统组成

项目建设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感染楼、科研实验楼及相关辅助用房。其中门急诊、医技、病房位于院区西侧,科研实验和感染楼位于院区东侧,制剂楼、污水站及垃圾站、液氧站位于院区北侧,临城市道路布置。东西两侧医疗及科研实验功能围绕中心花园设置,形成院区立体、通透的绿化景观系统。医疗功能地上15层,裙房5层,地下2层。门诊、医技位于门诊医技住院楼5层裙房内,病房位于15层高层内。科研实验地上6层,地下2层。整个建筑布局沿水平方向展开,西侧为医疗区,从侧为科研区,急诊位于建筑西南部,临近医技设置,各功能区域通过弧型南北向主街相连,结构清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感染楼位于场地东南角,与院区其他功能完全独立,避免交叉感染,并方便急诊部统一管理,在有应急突发疫情时可实现局部区域的封闭管理。三层通高设置的门诊大厅,自然采光明亮,空间宽敞,就诊人流进入门诊大厅,各医疗科室沿主街布置,方位清晰明朗,交通路径便捷高效,可达性强,医疗流程简捷方便。

3中医院建筑设计方法

3.1主要功能单元设计

功能单元名称包含门诊大厅、住院大厅、挂号收费、急诊急救、门诊药房、放射科、出入院办理、住院药房、静配中心、检验科、功能检查、病理科、内镜中心、血透中心、手术部、手术部辅助区、输血科、中心供应、ICU、净化机房、信息中心、门诊综合治疗区、儿科门诊、妇科门诊、普通门诊单元、大报告厅、行政中心、体检中心、护理单元、科研实验、肠道门诊、发热门诊、肠道护理单元、发热护理单元等。

3.2立面与空间造型设计

建筑色彩以米白色为主,局部采用深灰色。建筑的整体风格与未央区城市色彩风貌相统一,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以简练的体量变化和构成营造出适宜建筑性质的空间造型,主体外墙为干挂石材及铝板。立面体现现代、简洁的风格,吸取地方特色,展现医疗建筑的特色。主楼建筑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裙房采用虚实对比等设计手法,共同创造了一个简洁大气的建筑形象。

3.3交通流线组织

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共有5个客流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建筑南侧,大部分人流通过主入口进入建筑,在门诊大厅通过扶梯至二、三层门诊及医技区域或通过11#患者电梯与12#患者电梯到达二至五层的门诊及医技区域;急诊急救入口位于建筑南侧偏西,患者可通过此入口直接到达急诊急救区;体检中心出入口及儿科出入口位于门诊主出入口与急诊急救出入口之间,患者可直接乘坐14#体检专用梯与15#儿科专用梯直接到达四层的体检中心与二层的儿科门诊。次入口位于建筑北侧,住院人流通过次入口进入建筑,穿过住院大厅到达住院患者电梯大厅,通过3#-7#患者电梯可分别到达六层-十五层病房区。医生及物品、餐饮流线通过医护、物品电梯,进入至各楼层,建筑北侧有专用医护及物品出入口。污物通过垂直污物电梯运送至地下二层医疗及生活暂存间暂存,定时由建筑西北侧污物出口送出。

4中医院建筑节点做法分析

4.1外装修做法

工程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感染楼、科研实验楼及制剂楼外装修采用干挂石材幕墙+铝合金玻璃窗体系、铝板氟碳喷涂等,入口雨棚采用钢结构玻璃面板雨棚,玻璃采用钢化夹胶玻璃,屋顶机房为真石漆墙面,出入口雨棚为外刷涂料。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与感染楼之间屋架为钢结构外包铝板,出地面楼梯间、液氧站、污水处理站及垃圾站等附属用房外装修为真石漆墙面,其出入口雨棚为外刷涂料。墙体主基层为B05级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采用岩棉板保温材料,保温层厚度为70mm。

4.2室外工程

建筑物周围的步行区采用渗水型广场砖。各出入口(及散水)采用铺花岗石散水。人行入口广场及出入口台阶、坡道采用毛面薄板石材面层台阶。台阶与坡道处配不锈钢栏杆扶手。项目外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防火墙、设备机房、楼电梯间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设备管井、卫生间、有水房间采用1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射线防护墙体采用123厚轻钢龙骨石膏板+铅板防护层,电磁屏蔽墙体采用150厚其余内墙采用15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铜板屏蔽,其他墙体为150厚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ALC条板)。

4.3屋面做法

屋面有保温不上人屋面流程:4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配筋双向φ4冷拔@150,钢筋网片绑扎),6000X6000设分隔缝,缝宽25,内塞密封膏封严。(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20厚聚合物砂浆卧铺,10厚低强度等级砂浆隔离层4)3+3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胎,II型)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最薄30厚轻集料混凝土2%找坡层,90厚挤塑聚苯板,导热系数=0.030w/m·k,燃烧性能B1级,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4.4地下室

4.4.1地下室底板做法

钢筋混凝土底板(结构自防水),5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0.4厚聚氯乙烯塑料薄膜隔离层,3+3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胎,II型)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当混凝土垫层表面平整光滑,找平层可取消),15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素土夯实(压实系数0.97)

4.4.2 地下室顶板做法

道路广场做法/种植土,回填土分层夯实,过滤布(土工布),≥25高凹凸型排(蓄)水板,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配冷拔^14的一级钢筋,双向中距150,钢筋网片绑扎),6000X6000设分隔缝,缝宽25,内塞密封膏封严),7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压缩强度>350KPa),0.4厚聚氯乙烯塑料薄膜隔离层,4厚SBS改性沥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3厚SBSII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胎)。3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酯胎,II型)防水层,20厚聚合物防水砂浆找平层,最薄30厚轻集料混凝土2%找坡层11)刷2厚防水水泥素浆12)防水混凝土地下室顶板,掺加防水剂

结束语

总之,中医院建筑设计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体验至关重要。中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可以为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中医院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海明.“有机更新”理论下中医院改扩建的设计策划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1,22(09):69-72.

[2]左朝晖.新时代中医院设计策略[J].居舍,2021,(12):98-99+103.

[3]全惠民,董成.新中式中医医院建筑及室内设计策略探析[J].雕塑,2021,(02):78-79.

[4]赵妆凝,李坤.浅谈现代医院建筑与医疗环境设计[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5):94.

[5]邓锦雄.医院建筑设计中绿色医院高效运行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9,(0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