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国社会中,党校肩负着全面开展党性教育、培养优秀马克思主义人才的任务与使命,做好其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完善化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来看,人文素养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所以有必要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党校的历史教学工作当中,以达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育人效果。
一、党校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原则
在党校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为了最大化发挥党史资源的育人功能,最优化实现学生人才的素质培养,需要坚持如下能力培养原则:
首先,应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知”与“行”可被视为人才素质的两大部分,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在党校历史教学中,若仅对学生进行党史知识、党政理论方面的传授输出,将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到“读死书”、“死读书”的状态当中。反之,若学生的实践素养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基础,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和薄弱性。所以,党校相关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时,必须要注重知行合一,既要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党史知识,也要有意识、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吸取经验、获得感悟、联系现实,并将学习成果应用到自身的社会实践中。
其次,应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党校历史教学工作也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在提升学生党性修养的基础上,积极促成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多种素质的形成与强化[1]。
最后,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党校历史教师要将人文精神深度渗透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当中,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自我认知等人文素养实施正向引导。另一方面,党校历史教师要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满足学生合理的诉求,并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因生制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双方的供需匹配与平等互促,为历史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提供保障。
二、党校历史教学中人文渗透的作用价值与实践思路
(一)党校历史教学中人文渗透的作用价值
“人文精神”或“人文素养”是一个相对系统、综合的意识形态概念,其本质是作为“人”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具体包括尊严、理想、追求、价值等。将这一概念体系融合渗透到党校工作中,将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能表现出积极的作用价值。具体来讲:
第一,有助于强化党校历史教学的内容广度和内涵深度。在传统时期,大部分党史教学工作更侧重于带领学生了解党的历史、认识党的发展,对于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教育元素涉及不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多以记录、记忆为主,并未形成开阔化、深层次的探究动机与认知需求。而在实现人文渗透后,历史教师在传授党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倾向于带领学生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纵观党的发展历程,并从人文角度将党史与当下、未来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延伸[2]。
第二,有助于优化党校历史教学的工作模式与课堂效果。在实现人文渗透后,相关教师可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案规划、课堂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人文关怀的支持下,传统中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转变为双向交互式,即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讨论、问答反馈提供充足条件。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角色便会化被动为主动,课堂氛围也会随之变得积极活跃,进而促成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课堂专注力的提升,并将课堂维持在优质高效的良性运行状态中。
(二)党校历史教学中人文渗透的实践方法
在党校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文渗透时,可采取如下实践方法:
第一,史论结合的方法。党校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党的历史形成基本了解之后,还应进一步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评论。例如,在完成红军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讲述后,教师还应围绕长征的行程、历时、规模、难度、影响等方面展开评述,并将“长征精神”引申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患难与共、信仰坚定的意志品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深刻地学习知识、牢记历史,还能了解到红军长征在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长征精神内化吸收到自身的素养体系之中,促使历史教学达到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效果。
第二,问答交互的方法。在基于人文渗透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抛出课堂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的交互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通过有效的问题导向作用,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深度思考,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意见,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实现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质疑精神等多种人文素养的锻炼培养。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进而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延安精神相关的党史知识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你对延安精神是怎样理解的?”、“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延安精神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等问题,并要求学生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进行解答。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反馈的内容,对延安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行归纳总结,便能达到深层次的育人效果,促成学生认知建构水平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回答课堂问题、分享思考成果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答偏、答错的情况。对此,党校历史教师不应严肃、直接地进行反驳或否定,而是要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到自身观察角度、判断标准、思考方向的偏颇之处,并帮助学生校正思维路径,建立正确反馈。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并对学生形成模范引领的培养作用[3]。
第三,情境沉浸的方法。从认知学习的角度来看,人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知识,往往会比从他处直接获取的知识要扎实、持久得多。所以,在基于人文渗透的党校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沉浸化、体验式的学习条件,以便促使学生对党史知识实现自主认知与深度探索。例如,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技术及相关终端设备,为学生播放泸定桥事变相关的史料图片与影像片段。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眼、耳、脑等多感官刺激下,近距离、沉浸化地感受到卢沟桥战役的惨烈与我军战士的英勇不屈,从而在强化学生认知学习质量的基础上,深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学习需求的尊重和顺应,进一步提高党校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在党校历史教学工作中,既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也要深度实现人文渗透,以实现教学双方的同步发展。实践时,相关教师要全面、全程地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做到充分的尊重与鼓励,以保证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党史内涵,全面锤炼人文素养,为党史知识育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珊珊.基层党校加强党史教学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20(03):42-43.
[2]娘毛吉.浅谈如何提高党校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20(09):60.
[3]徐荣超.社会治理视域下基层党校教育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9(3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