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治疗上,颅脑损伤多为创伤性的,大脑为人体中枢神经的交汇中心,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外科手术作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多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与颅骨缺损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两次大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带来巨大的打击[1]。本文选取140例相关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不理干预方法,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科14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纳入时间:2018月3月~2020年3月,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为70例,实验组男患者43例、女患者27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3岁,平均(27.21±3.16)岁;对照组男患者45例、女患者25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27.57±3.09)岁。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加强神火狐狸、健康宣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验组实行针对性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全面评估患者的生命状态,以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安全进行手术。为患者详细讲述手术的预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手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刻平复患者的生命体征至正常范围;术后将患者置于平卧,给予吸氧支持,关注患者呼吸、心跳、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通过鼻饲管为患者胃部补充营养液,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此阶段应注意的事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的健康饮食,一开始应从清单的流食开始摄入,逐渐增加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保证营养的充足,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1.3观察指标
使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患者的昏迷指数,包括肢体运动(1~6分)、睁眼反应(1~4分)、语言反应(1~5分)三项,得分与患者的状态成反比,总分13~14为轻度昏迷,9~12分为中度昏迷,3~8分为重度昏迷;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均数±标准差(x̄±s)、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与护理前相比,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对,实验组的评分更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比(x̄±s,分)
2.2两组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n(%)]
3讨论
颅脑损伤因为患者患处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变化较一般疾病快,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大,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一般有颅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一般采用去骨瓣减压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但缺失了颅骨对患者正常脑组织的保护,容易对脑部神经造成损伤,因此,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采用颅骨修复术对患者进行修复,以稳定患者的脑部状态,但患者在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对身体造成的负担较重,一方面患者容易在术后进入昏迷状态,患者的昏迷时间对后续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患者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更是推迟了患者进行颅骨修复术的时间,对患者的心理与身体状态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对患者提前解除昏迷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尽快进行修复手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中,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对,采用针对性护理的实验组的GCS评分更高(P<0.05),患者术后状态更好;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减轻患者的昏迷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苗新.对行颅骨缺损修补术的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7):251-252.
[2]金薇薇,肖莹,侯俊玲,等.针对性护理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8):3641-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