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一个以机械、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交叉性学科。其专业学科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微电子、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的工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一、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教改的主要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在转型升级,通过运用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的生产效率,全面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我国工业水平的整体发展[1]。首先在针对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当前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针对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收集各种各样的经典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次在针对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最后在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完善教学制度的建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教学质量,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技术,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1)课内实验环节: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学时的压缩,课内实验的学时也在减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则需要较多的实验学时,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导致很多开设的所谓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训练环节:某一或某几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偏向于理论方面的计算、结构设计和图纸绘制。课程设计课题一般针对性较强,往往针对某一门课,将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专业综合训练课题内容往往包含多个方面,如机构设计、电子控制等,是毕业设计的预演,为毕业设计打基础。
(3)实习环节:包含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理论课程仍然占据大部分课时,实践教学只起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降低,理论课程本身难度较大,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较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随着培养方案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也在不停提高,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不够重视、实践效果较差、考核难度大的问题,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现在的实践课程在提高学生技术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效果有限,有必要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去,了解机械类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毕业及具备工程师素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一)建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于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质量保障将保障活动聚焦于“学”,即聚焦于学生、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质量保障不仅强调保障技术,确保保障的科学性;更强调质量文化,实现保障的人文性,保障技术与质量文化构成质量保障的重要原则。本专业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改变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变注重教师评价为注重学生评价,提高学生评教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比例;通过测量学生教学满意度、课程内容满意度、收获满意度等指标,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学习过程有效。
(二)形成“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良好教学氛围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以机为主-强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机电结合-彰显检测控制技术应用”的专业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身心素质的能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项目化教学改革育人平台
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生产任务,而不是在书本知识的理论中构建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应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如具体加工材料),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填鸭式接收老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着眼于工程实践,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项目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提高团队协作的精神,从中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进步的快乐。同时,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提升的动态过程;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可行性方案、目标的有效实施、信息的及时反馈到成果的最终评价,学生经历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应当重视构建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紧密与地区汽车企业、轨道交通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园区企业等合作,因材施教,既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毕业生,又注重培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研究生后备人才。其次,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正视理论课堂内容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弊端,从以往单一的传授知识为主,过渡到教学内容上知识、能力与思维培养的并重。再次,对于课程的考核形式,除了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形式外、应加大课程设计的环节,使学生达到多学多练的目的。最后,学校应当重视课外各种层次的科技活动,加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投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科技实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姚莹,杨慧,叶丹,高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11):197-198.
[2]雷敏娟.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知识文库,2018(19):171.
[3]王金震.职教师资本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