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琐碎而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混淆人物所在的年代,混淆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等,这不利于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师应紧扣部编教材的编排特点,采取大单元教学策略,围绕单元的主题,组织学生系统地分析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使其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展开历史大单元教学进行探讨。
一、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部编教材糅合了历史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元化编排划分,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设置了几个子课题,这几个子课题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以“夏商周时期”为例,这个单元一共安排了3课和1个活动课,从“夏商周的开始”到“夏商周的更替”再到“夏商周的结束”。通过这种编排方式,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探索夏商周时期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的开始到西周的灭亡再到各个诸侯国的崛起,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与属性,也让学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盛极必衰”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1]。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开大单元教学,一方面顺应了新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与趋势,能够发挥教材价值,保障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善用时间轴,串起历史事件“鱼骨线”
在部编版中国历史目录中,单元题目设置已准确反映出历史阶段性特征,鲜明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如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主要讲的是史前时期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的起源情况、先民的生活状况;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夏商周的更替原因以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争鸣情况;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则着重阐述了秦统一战国、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等重要史实。这种设计,将漫长复杂的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于一个简明扼要的时间轴上,勾画出了历史发展的主线条,其中凸显的时序性、条理性都比较强。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涉及夏、商、西周、东周四个朝代,知识点多而杂,历史的时序性尤为明显。如从时间角度讲,需要重点掌握的历史年份包括:公元前2070年,禹传位于启,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兵讨伐夏朝并最终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军攻打商纣并最终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成为西周灭亡的一大诱因,此后,平王建立东周并迁都洛邑。从空间角度讲,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西安城在不同朝代名称的变化,如西周时称镐京,自秦汉之后乃称长安。长安作为历代政治、文化名城,建都于此地的王朝极多,仅为后人所熟知的较大的王朝就包括西周、秦、西汉、隋、唐等。采取合理方式,将课中涉及的时间、空间线索予以整合,对于强化学生记忆、打牢历史学习基础颇有益处。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纵向时间轴的方式对上述历史年代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将王朝称号与都城地名绘制成“鱼骨线”。这样一来,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均能以一目了然、方便记忆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体现了条理化、系统化的特点,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史事时序逻辑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联系、比较等,使史实变得更具有逻辑性,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系统、简明的思维框架[2]。
(二)活用表格,形成历史信息“比较级”
新课程改革以来,表格的使用一度被认为形式过于老套、不够新颖。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课时限制及认知特点,初中生自主梳理历史线索的难度较大,表格的使用对于形象直观地展现历史延续和变迁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夏商周的更替》这类课中,重要的时间、事件、人物、都城、疆域以及灭亡时间、灭亡原因比比皆是,单纯依靠翻书、画书记忆耗时耗力,效果并不太好。讲解本课内容时,我设计了“横三纵八”的表格。所谓“横三”,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名称;所谓“纵八”,即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疆域、重大事件、最后一个国王、灭亡时间、灭亡原因等八项内容。这样一来,通过对表格的灵活使用,既把庞杂的教材内容归纳于一纸之上,理清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有效培养了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素质,学生普遍反响较好[3]。当然,表格的设计并非教师大包大揽,也非随意照抄照搬,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经过集体智慧设计而成。这样的做法紧扣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无异于给学生提供了共同探究讨论历史的平台、交流心得体会和碰撞思想火花的机会,既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知识整理、学生被动接受的旧课程现状,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掌握。
(三)善用地图,增强历史纵深感
历史地图册作为历史学科的辅助图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推动时空具象化,建立学生同遥远历史时空之间的关联并非易事。一般来说,“时空具象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浅层的,如通过图表标识时间、地点要素;其次是深层的,即在时空要素具象化的基础上,发掘该时空的深层特征,并将整个历史图景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夏商周的更替》涉及的朝代多、地点多,时间线长,讲授本课时,如果只是提供上述时间轴、表格等,学生的理解认识尚过于平面化,只有加入地图,才能使之趋于立体化、具象化。如在讲授夏都阳城、二里头遗址、商都亳,殷及商朝多次迁都,为什么都集中在黄河流域时,可利用《历史地图册》中的《商朝经济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掌握黄河与历代王朝兴衰相系,对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农业发展影响巨大的道理,在他们脑海里织出一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的“网”。又如,在梳理总结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时,可向学生展示《世界文明古国分布图》,并将同一时期的中外重要历史史实罗列出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共同体,文明的进步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努力推动的结果,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和全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等道理,从而建立起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发展联系,做到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从时间和空间、个体和整体、人物和事件、君主和民众、原因和结果等角度出发,对历史史实进行理解与判断,进而拓宽历史视野、增强民族自信。
三、结语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的诸多新特点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创新和优化大单元教学策略和方式,进一步挖掘部编版历史教材的价值,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艳.高中历史教学吸纳近代史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有效途径研究——以部编本《两次鸦片战争》为例[J].科教文汇,2020(16).
[2]杨娟.研读部编教材,关注核心素养——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成长,2020(5).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