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每年新发病例呈递增趋势发展[1]。高血压病患者长时间的血压异常升高状态非常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继而威胁其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多使用西药方法治疗高血压病患者,且需要长时间坚持用药,若擅自停药,会使患者血压水平出现显著波动,对疾病控制带来不利影响[2]。基于此,需要结合科学的临床护理手段,以保障其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常规护理主要是指导患者正确遵医用药,常规饮食及运动指导等,但其在血压水平控制及症状改善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应当归属在“眩晕”的范畴中,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属于其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配合中医护理技术更加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3]。其中耳穴压豆可通过对耳穴进行刺激,进而产生舒肝降压等作用[4]。穴位贴敷则是以透皮给药的方式将中药有效成分渗透到机体中,对调节患者血压水平起到更加积极的辅助作用[5]。此项研究纳入2019.6到2020.11期间收治的104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两种中医护理方法联合使用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入高血压病患者104例,治疗时间在2019.6到2020.11之间,以随机抽签方法分组,各组n=52,设定名称依次为对照组(男:女=30:22)、观察组(男:女=29:23),两组年龄均数依次为(63.28±2.41)岁、(63.36±2.52)岁。组间一般资料经比较结果为P>0.05。
纳入标准:经过诊断确诊患有高血压;一般资料完整;无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属于继发性高血压;有严重脏器功能异常;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
1.2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法一致,并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方法如下:
对照组:(1)生活指导:结合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健康运动计划,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情志护理:积极与患者展开日常沟通交流工作,鼓励其将心中烦闷积极倾诉,并表示充分理解,使之能够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照护。另指导家属要对患者多加关心,从而改善其不良心态,更加乐观积极面对疾病。(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应当对盐的摄入量严格控制,并以清淡饮食为主,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膳食纤维的摄入。
观察组:(1)耳穴压豆:主穴主要包括神门、心、降压沟、肾、肝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合并出现的症状表现配合不同穴位。若患者存在失眠障碍问题,则配穴包括额、枕、失眠穴等;若患者存在头痛症状,则配穴包括额、枕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方便操作且有充足光线的环境下执行耳穴压豆操作,指导患者将体位调整至舒适状态,使用拇指和食指共同将耳轮后上方拉紧,使用探针自内向外分区观察,以均匀力度确定痛点。当患者出现呼痛、皱眉等反应时,表示该位置为敏感点,按照由内向外的方式使用医用酒精充分消毒,然后在其敏感点贴一粒王不留行籽,沿着环形轨迹使用拇指和食指进行1到2分钟的缓慢按摩,使之能够在耳朵上有效贴合。在按摩过程中,需要遵循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手法,以患者感受对应穴位出现酸胀感为佳,每次选择约6个穴位。每天对穴位按压3到5次,每次按压半分钟,每三天更换一个耳朵。另外指导患者和其家属如何进行自我耳穴压豆操作,先为其发放有关健康宣传册,采取通俗易懂的表述方法普及正确选择穴位以及压揉耳穴的方法,防止其出现错误操作。实施耳穴压豆操作的过程中,在为患者讲解正确指法的同时,指导其如何正确练习,及时纠正其穴位或指法不准确的情况。对患者自我耳穴压豆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指导建议。(3)穴位贴敷:取适量研磨成粉末状态的吴茱萸,与醋充分混合,配置成糊状物,然后取一圆形理疗贴(直径约4厘米),将药糊放在上方。制备完成后,指导患者将其足部通过温水充分清洁,然后将药贴放在涌泉穴上,轻轻按压防止脱落。于睡前贴敷,时间在4小时到6小时之间,每日一次。(4)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在接受耳穴压豆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沾水,避免其出现脱落的情况。如果有局部过敏或瘙痒等症状,则需要将其及时更换。在按压时,需要主要体弱及年老患者应当适当控制力度,防止出现身体不耐受的情况。在接受穴位贴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贴敷时间的良好把控,防止因长时间贴敷而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等问题。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在护理前后的变化情况展开比较,详情指标有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
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在护理前后的变化情况展开比较,详情指标有心悸胸闷、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打分范围为0-3分,依次表示无症状、轻度症状、中度症状、重度症状。
对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统计情况展开比较,详情指标是借助医院自制满意度问卷打分获取,具体范围为0-10分,0-5分表示不满意、6-8分表示满意、9-10分表示很满意,护理总满意度=1-不满意占比。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上述研究数据实施处理,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方法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说明统计学差异性显著。
2结果
2.1血压水平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均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血压水平比较(mmHg,x̄±s)
2.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组间指标在护理前比较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在护理后均显示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x̄±s)
2.3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护理总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中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该疾病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同健康人群相比,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概率显著更高。目前临床中主要是以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并在治疗的同时配合常规护理服务[6]。虽然该方法能够产生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是在症状改善等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
中医将高血压病称作“眩晕症”,认为肾脏阴虚、肝阳上亢的导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到生活习性、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影响其病情严重程度[7]。因此在中医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中,主要强调以肝论治、平衡阴阳、益肾补肝。而耳穴压豆和穴位贴敷的联合使用,能够使患者护理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此法护理后,其血压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统计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该组护理总满意度统计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更高,P<0.05。分析原因:耳部在机体中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与脏腑、经脉之间的关系紧密,通过对耳穴施以适当刺激,能够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改善。同时,耳廓广泛分布神经,并同大脑皮层之间拥有紧密关联,在实施耳穴压豆之后,可以产生更为理想的神经刺激效果[8]。同时,选取不同耳穴并施以刺激,能够起到调和阴阳、舒肝降压等效果,并保障其各大脏器、神经中枢都得到良好的调节。在此研究中选用的穴位中,肝、肾等腧穴可以产生辅助调节肝肾的效果;心、神门能够产生凝神静心的作用;降压沟能够对血压调节起到辅助作用,配合使用后,将血压调节效果进一步提高[9]。在高血压中医护理工作开展中,穴位贴敷同样较为常用,该方法主要是将中药制成穴位贴,然后在局部皮肤进行贴敷,使药性能够借助皮肤进入到患者机体中,不仅能够有效刺激其局部穴位,同时还能够将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有效降低[10]。在此研究中,选用的中药成分为吴茱萸,其有温中镇痛、调和阴阳等作用,将其与食醋按照比例调和,不仅可以药性中的心热成分有效去除,同时还可产生良好的降压作用。此次对患者的涌泉穴施以穴位贴敷,其为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可以起到升水气、降心火等作用,进而产生滋养肝肾的效果。另外,涌泉穴本身具备降压的效果,将药物贴敷于此,能够将其有效成分直接渗透到穴位当中,进一步增强降压效果。将二者联合应用后,能够使中医护理效果显著提高,并获得更多患者的信赖与认可。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患者在接受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之后,能够使其血压水平维持在更加稳定的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该方法的满意度较高,适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秋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法在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7):92-93.
[2]李玉芳.探究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83-1685.
[3]吴川丽,林娴,薛兰霞.耳穴压豆联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2):287-288.
[4]杨舒淳,严兴海,李龑,等.新法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缓解期哮病患者的干预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次民间医药学术年会暨首批民间特色诊疗项目交流会.2013.
[5]张敏,潘小雨,徐楠.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17):118-120.
[6]江茜芸.吴茱萸涌泉穴贴敷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高血压33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1):69-70.
[7]梁惠琼,李杏,张永银,何玉琴.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观察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3):55-58.
[8]李洪云,彭海梅.“子午流注”指导下大黄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在危重卧床患者便秘预防中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0):3168-3169.
[9]袁红菊.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患者眩晕的临床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4):86.
[10]石欣,袁卫荣,晏芳,等.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药品评价,2020,17(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