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阶段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研究

朱敏仙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553000

摘要: 随着新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文教育、各种观念和重要技能的培养成为历史学科更加重视的方向。对于报读历史课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历史课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时空观便是其中之一,其是对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甚至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正确的历史时空指导下,学生可以避免卷入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迷失在历史的长河外 ,从不断发展、相互关联的角度认识历史、反思历史、评价历史,要比静态孤立的观点更好。这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要对历史时空概念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培养,因为它是学生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核心特征之一。
关键词: 历史时空观念;培养
DOI:10.12721/ccn.2023.15702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历史时空观培养的重要性

汉代徐敏着的《说文解字》中说:历,过也,传也。历史,从持中,中,正也,这两个词的组合可以看出,历史是对往事的客观记录,而在构成历史的三大核心六大要素中,时间和空间最为重要,时间、空间是该学科的两个重要元素也是历史学科所独有的,也被称为历史的两只眼睛。每个历史事件、人物或活动都存在于特定时间空间中。离开时空,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历史,因为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中,才能赋予其生命力,揭示其存在的意义。同时,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元素又是紧密相连的,越是重要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就像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一样。人们离不开它,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上的,认识历史必须从历史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因此具备相应的历史时空观也就十分必要了。

每一个历史事物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上的。没有历史时空,任何历史事物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有了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概念,就可以观察历史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发展的关系。如果学生有相应的历史时空观,就可以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理解历史,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思考和评价历史。在高中历史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高中历史课模块专题事教学带来的不足,帮助学生将零散的信息整理到一处。基于历史时空管理信息脉络,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最好让学生独立理解历史问题的横向纵向比较和联系,避免单纯的就是论事。

二、当前高中学生历史时空观现状

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还停留在机械的碎片化记忆和死记硬背,尚未形成对历史时空观的正确认识,对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认识仅停留在特定历史事件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层面。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他们往往就事论事,不追溯其过去,不联系其未来,不考虑该事件与周围事件和环境的联系。高中学生历史时空观普遍薄弱,学生对历史时空观的理解和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并且由于受各种因素及条件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方面的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构建历史时空观念

(一)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弥补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规范和统一要求。其不仅是髙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而且是教师教学、课程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自历史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不仅确立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而且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都比以往的课程更上一层楼。目标的具体化,既方便教师教学,又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应该学到什么样的长度。课程标准对技能要求比较宽泛,缺乏对某些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课标中对能力的表述上不难看出其所提出的历史学习的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况等都比较抽象。抽象的概念表述不利于教师具体的来进行把握,也很难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能力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难具体采用历史课程标准。此外,一般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缺乏对历史时空等相关技能的规定和要求,没有较为细化具体的目称要求,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践操作。。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时空观,并制定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且具有层级性,细化目标要求,切忌宽泛。从广义上讲,它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实用的理念和技能训练,指导具体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例如,具体到某一课时乃至教学中某一片段环节学生在历史时空观方面具体掌握到什么水平、程度。

(二)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其历史时空观

新课改以来,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开创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及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史实,进行深入的阐述和探究。这种模式虽然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创造了很大空间,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和历史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学生所学的历史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历史时空的形成和发展。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来帮助其理清历史发展脉络,进而为搭建历史时空观念打牢基础,学生了解历史和其他事件的具体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在清楚历史事件等发生的具体时空的前提下,学会灵活的以过程的眼光,即不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某个历史事物、较长时段的历史事物,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间的联系培养其历史时空观

历史发展有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基本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纵向发展成经,横向发展成纬,经纬结合才能织出一张完整的历史发展“大网”。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们的纵向或横向发展并不是完全割裂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联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其纵向发展及横向发展间的联系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即能够以联系的而非孤立的眼光来认识、理解历史事物间的横纵联系。

四、结语

当前,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随着新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文素养、各种观念和重要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学科更加重视的方向。学生接受历史教育,除了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历史学科轉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历史知识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失,但在教育过程中产生并不断演进的观念、技能、方法等却深入人心,伴随和影响着学习者的一生。历史时空观就是其中之一。其是学生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乃至对今后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观念,学生在历史时空观的科学正确的引导下,除了避免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纠缠不清,避免在历史长河中迷失方向外,更能够发展的、联系而非静止的、孤立的眼光来认识历史、思考历史、评价历史。这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2):39-46.

[3]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4]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34.

[5]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6]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5-11.

[7]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