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何晓倩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 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民文化认同的重要理念支撑。中学生是塑造文化自信未来的主要群体,历史教学更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沃土。两者的融合,不仅能引领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还能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承,为构建中华现代文明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学历史教学;融合
DOI:10.12721/ccn.2024.15802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文化兴则国运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新时代的今天,文化自信不仅被放在了新的历史高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在中学历史中融入文化自信犹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帮助学生自觉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中华文化赓续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经历5000多年的风雨之后仍然坚强挺立甚至走向了繁荣富强,是因为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这种文化,是坚韧顽强的文化,数次民族危机都未能将其断绝;这种文化,也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绚烂的奇迹,给予民族发奋拼搏的力量。因此,拥有相同民族情感与价值信仰的中华儿女,理应去维护同源的文化之“根”,自觉地认同、相信、坚守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延续负起责任与充满信心。

(二)思想价值凝聚的内在要求

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外来文化“走进”中国的速度在科技的带动下急速上升,外来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披着外衣涌入中国。中学生作为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更是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容易产生文化误解与偏见、价值观混乱。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高文化鉴别力,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三)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举措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自信教育不可或缺,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历史知识、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基本文化素养。个人素养的成型带来社会整体素养水平的提高,进而产生一种普遍的、积极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即是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是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自信与坚毅。

二、文化自信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开始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尝试将文化自信融入历史教学中,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堵点。

(一)资源挖掘不深

一是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尽管教材的内容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增扩,但由于篇幅和教学计划的限制,关于文化板块的内容,教材往往点到为止,没有深入解读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

二是受教学时长的限制;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往往更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需要在计划时间内,平衡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历史知识。然而,这种平衡往往导致了对某些重要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二)教学教法单一

教师在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时往往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以传统讲授为主;传统讲授法往往采用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探讨的机会,限制了文化自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情感认同。

二是创新力度不够。虽然部分教师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学方法,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资源限制,这些方法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三)学生认识不足

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深度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推进。

一是缺乏文化实践;目前,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书本,感受和理解有限。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们更多地涵盖了历史、艺术、生活方式、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切身体验。

二是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可能知道一些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如诗词歌赋、传统习俗。但表面化的理解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难以形成深厚的文化情感。

三、文化自信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路径探究

文化自信的生成从认识到实践,一般分为文化认知、文化理解和文化实践三个阶段。因此,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一)善用教学资源,塑造文化认知

认知塑造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步,教学资源的选择是认知成型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认知。

一是善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不仅是教学信息的源泉,还是开辟学习新途径的工具。教师应该对教科书进行整体分析,充分挖掘并甄选可用资源,合理地将其运用于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背后的文化寓意。

二是善用其他领域的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育的核心教学资源,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此,教师需要适度开发其他教学资源。首先,整合多学科课程资源。以历史学科为中心,以历史教科书内容为蓝本,有节制、有针对性地选用其他学科可用资源。其次,利用身边的现实资源。比如,乡土资源、公共博物馆资源等,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激发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策略,增进文化理解

认识文化是基础,理解文化是关键。如何增进理解,实现融入,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操上去。

一是创设有效情境,增补传统文化细节;学生与历史之间难以跨越的时空鸿沟,是其无法真正理解文化、形成文化自信的直接原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感悟文化,进而让学生的文化情感在“历史复原”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二是运用比较教学,强化正向文化情感;比较教学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各类文化的文化认知,在比较中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强化其正向的文化情感,一般的比较分为中外文化比较和古今文化比较。

(三)拓展教学空间,促成文化实践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现实,在实践中实现历史文化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在观察与分析中感悟真实的中华文化。

· 一是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机会,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比如角色扮演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行为的“共情”,架起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桥梁;故事比赛能够帮助学生在富有生命力的故事中体悟文化韵味,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 二是进行实地考察;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与延续的见证,博物馆及纪念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守卫者。学生通过考察,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有文化盛宴。

· 四、结语

· 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信念支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培养,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历史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的结合不是首次提出,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也有待进一步地开发与构想,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9页。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04(3).

[4] 李铁柱.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