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考虑到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城乡人口和产业发展的“二元”结构。为此,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通过将部分农业县并入城镇,成为市辖区的一部分,实现城镇管辖区域的整体扩张;另一方面,通过跨地区和跨城乡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导农村富余人口流向城镇,进一步扩大城镇常住人口规模。
1新型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与本文模型中(θ1+θ2)最为接近的城镇化测度指标。2014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和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4.8%和35.9%,两个指标差距为18.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2.5亿农民工组成。在理论模型部分,我们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新型城镇化率水平(θ1+θ2)。然而,中国城镇化水平离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农民工仍然难以同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如果直接用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来测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结果很可能被高估。达到或超过2020年的目标值才能被定义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实现。基于此,本文依据每个地区当前综合指标的数值与2020年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测度该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差距。
2文献综述
地方财政是新型城镇化过程的重要保障,财政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环境治理等方面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持。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和财权存在不匹配现象,政府官员政治寻租和经济寻租可能会引起财政支出结构出现偏差,此时会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我们需要梳理财政分权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影响关系以及相关影响是如何传导的。地方财政分权影响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收入的方式,包括政府土地收入、上级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崔军和杨琪肯定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将其归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隐形财政分权范畴。财政分权也会造成城镇化不协调发展,在这个角度的研究中,财政分权虽然对中国城镇化进程有刺激作用,但是地方政府税收体系不完善迫使地方政府执行“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不协调,其根源在于财政分权、二元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财政分权促进土地的城镇化而忽略了人的城镇化。财政分权制度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刚性约束,地方政府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需要从财政改革入手。地方政府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层级政府的财力通过财政分权制度安排进行调节,财政分权决定了地方政府获得资源能力和配置资源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人的城镇化”的背景下,分析财政分权制度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的财政分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政策建议
第一,应逐步消除由户籍制度导致的公共服务受益不均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医疗、失业、养老、培训、就业等公共服务,同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医疗卫生条件,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能够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第二,应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稳步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破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城镇内部的新二元结构,确保全体民众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和现代城市文明。
4实证分析
4.1ADF平稳性检验
对于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而言,首先需要满足平稳性的要求,因此本文首先对这组数据的平稳程度进行检验。通过Stata软件进行实证检验,lnPFE、lnUR和lnIG三种数据都不具备所需的平稳性。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前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记为d.lnPFE、d.lnUR与d.lnIG。差分后得到的数据经过检验基本都满足平稳性的要求,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4.2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
构建财政支出(PFE)与城镇化率(UR)之间的动态模型,通过软件分析得出AIC值为-8.9713,HQIC值为-6.2871,SBIC值为-7.46871,这表明实证模型结构比较可靠。根据系数表能够得出,滞后1期时,财政支出提高1个百分点,对应的城镇化率提升0.04218个百分点,这表示对于城镇化发展而言,财政支出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财政支出滞后2期时,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对应的城镇化率提升0.095876个百分点,这表明对于城镇化率来说,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其对城镇化率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4.3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对回归函数模型中各个向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向量之间具有反应冲击联系。但是通常情况下脉冲响应函数是不确定的,只有对某些特定的经济问题才适宜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对lnPFE进行单位冲击时,lnIG在第1期时就会拥有最大值,这表示短期情况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提升;但是随着冲击期数的增长,lnIG会逐渐缩小,并且当发展到第4期时趋于0,此后随着冲击期数增加将会保持平稳。这表示对于长期财政支出而言,其对居民收入差距增加的影响效果不明显,说明随着时间的增加,财政支出并不会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4.4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回归结果的准确性,本节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系统检验模型和结果的稳健性。一是更换控制变量的测度指标,包括采用FDI/GDP替代FDI人均量、金融产业产值/GDP替换贷存比。二是调整模型估计方法,即运用一步系统GMM方法重新对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对比前后估计结果可知,更换不同估计方法和衡量指标得到的估计结果大体一致,主要解释变量基本符合预期,仅在个别变量系数的数值上略有差异。由此可见,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稳健性。
结束语
对于我国城镇化战略发展而言,应当提高财政支出力度,完善支出结构,使财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首先,要确保财政资金在改善地区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投资教育、民生等不同投资方式,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要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完善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质量,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次,要健全财政支出体系,侧重对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工程的财政供给,促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最后,要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小芳.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国民幸福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刘耀雷.城镇化、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结构性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郭世芹.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姜扬.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冯翰伟.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D].厦门大学,2017.
[6]王亚飞,唐爽,黄勇,白珊.城镇化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的效应分析——基于武陵山区71个县的实证检验[J].现代管理科学.2016(06).
[7]廖信林.财政支出、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分析[J].软科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