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社交礼仪》课程为例

王坤

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笔者以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进行实践研究,拟从正确认识和把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剖析在课程改革中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该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总结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交礼仪》课程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
关键词: 红色文化;教学改革;大学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03
基金资助:“山东交通学院教学改革资助项目”(《<社交礼仪>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1XJYB54)研究成果。
文章地址: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再生产活动,高等教育所从事的文化传输事业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在建党百年的光辉岁月中,红色文化一脉相承。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且必将深远地影响和塑造着高等教育人才的思想价值观。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主体,高校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而对于将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而且大多是从德育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特别是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角度结合新时代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相关研究资料缺乏。国内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相关研究只是把课程思政理解为一般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逻辑。国内学者关于礼仪课程的研究,主要从一般的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或者只从文化强国建设分析,而对于将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此外,国内学者对礼仪课程教学的研究多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从本科教学研究的角度、从人才培养方案高度、以及课程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研究几乎没有。

国外学者对礼仪文化的发展结合古代文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梳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可以查阅到的国外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的资料很少,有的资料也是从表面谈及了通识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没有查阅到国外学者对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研究资料。国外学者从文化的方面进行研究,针对融入红色文化的特殊性研究较少。从文献研究的成果分析看,国内外学者对在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研究确实是凤毛麟角。因此,如何在《社交礼仪》课程融入红色文化,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意义

第一,能够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能够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要使“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得到发挥和体现,就必须占领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用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来达到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第二,探索在《社交礼仪》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引导学生立的“德”、树的“人”的目标导向必定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关联。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有多种途径与方法,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成长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三、实践途径

倡导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礼仪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要从“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对《社交礼仪》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前期在高校课堂《社交礼仪》课程中进行实践研究,进而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这种教学改革经验。不仅为新时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更是为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学习资料。同时为普通高校、青年组织和宣传部门对新时代青年人文化素养提升提供参考。

第一,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设计教学改革方案。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实施主体——教师的个人政治素养和实施思政教学的能力;二是课程中红色文化融入点的挖掘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红色文化元素实践教学落实的方法。根据以上两点,从理论层面上,首先从分析影响红色文化融入实效性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假设,即实施主体的素质与能力、红色文化内容与实施方法、制度机制三方面制约着实效性的提升。从实践层面上,首先建立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块;其次通过培训、党员先锋作用发挥来带动影响提升教师的个人政治素养和实施思政能力;再次,通过教研组研讨、学科特色挖掘,将学科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点与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进行对照,使教育内容即红色文化在人才培养中“润物细无声”;复次,在具体落实上不断总结经验,挖掘典型案例,为全面提高融入红色文化效果树标杆,提炼总结经验。

第二,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中交互采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文献法。认真查阅文献,密切关注“红色文化”研究的成果,特别是课堂教学在课程思政实施中作用的发挥,提高研究效果。其次,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影响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问题,以及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和常用方式方法,为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再次,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课堂教学效果的前后变化,反思培养效果,并为本研究提供有意义、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

第三,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需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礼仪教育进行重新定位。首先,提出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是种思维方式的教育,大学教育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最终的教育落脚点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社交礼仪》课程融入红色文化,需要将教学改革和课余活动结合起来。其次,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用系统论来研究大学礼仪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构建大学礼仪教育系统中课程思政子系统模型,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子系统中的一个模型。将大学礼仪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课程思政子系统是大学礼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礼仪教育子系统围绕教育目标发生系统间的交互关联,并从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在大学教育系统内的相关性、有序性、目的性、适应性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再次,拟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三角模型。一是“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二是礼仪教育的“尊重原则”是从精神层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礼仪思维结构、礼仪能力结构、礼仪知识结构三大维度进行研究,体现出衡量一个大学生的礼仪效果要统筹考虑礼仪思维结构、礼仪能力结构、礼仪知识结构,并将权衡这三者体现值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

四、实施效果

第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深化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礼仪教育能把核心价值观与大学传统、大学精神有机融合,通过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践行礼仪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第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逐渐掌握住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知识和规范行为,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自信满满的与人交往。通过创设大学生礼仪文化生态,不断提高礼仪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和专业竞争力。在《社交礼仪》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是指导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需要,也为大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和专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为社会培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知礼人士”。随着高等教育扩大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礼仪教育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作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1 年7 月1 日),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年。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3]本刊记者:《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王坤,女,博士,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