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富有新丰富内涵的学科,它有听、说、读、写要求,包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教”与“学”的各自作用,立足点转到指导、点拨学生方面,要把主导作用落实到导学上,使教与学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创新能力的源头
创新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它来自对事物的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圈子里彻底解脱出来。课程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这就决定了课堂的“问”具有双重性。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双主意识,还给学生“问”的权利,“问”的空间,“问”的内容。
我们知道“问”源于“疑”,“疑”源于“异”,“异”源于“比”。产生疑问最直接的办法是对比,即引导学生将要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与文章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生活比较,从而发现差异,提出问题。大凡语文课都包含一定的内容、形式和目的等,即每一篇课文教学必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三个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这几个问题之上提出更新颖、更高质量的问题来帮助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学生年龄小,个性差异大,他们所提的问题可能模式化或毫无意义,教师要激发愿问者的兴趣,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质疑问难的引导、调控。同时要善于把学生质疑的“球”抛给学生去解答,还要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有知识、生活实际,通过分析、思考,自己找出答案,学会答疑解难。
为了使学生敢问、愿问、会问和善问,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大胆放手;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哪怕是一点点,也要鼓励他;要引导学生课外去研读,让学生去想、去问。其次让学生带着“去发现问题”的想法研读文章,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可让学生在文中细致描写处质疑。
二、放飞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就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促进语言的丰厚。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语言表现思维,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不存在,同样,思维也离不开语言。斯大林曾指出:“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的词句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都不能离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孤立进行。语言表达流畅,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两者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文学作品,作者以“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说,首先要把作者用语言描绘的生活情境变成读者头脑里的意境和形象。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是这个意思。
在读写训练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想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的发展。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形象性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想象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再造想象能力培养上。创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某些事物的图像、图解而在头脑中创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象贮存。如口语交际《小鸭子得救了》一课,可让学生把图中所有的条件都想到。有的学生想到《猴子捞月亮》中的方法,让大象、小熊和猴子一个接一个去救小鸭子;有的提出让小熊提水往坑里倒,可有的学生认为坑里的土会把水吸收,这时教师可通过往花盆里倒水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土就不再吸收水分,水就会溢出来,只要小熊、大象他们轮流倒水,小鸭子就会得救;有的想到在坑的旁边挖个斜坡让小鸭子走上来等许多办法。又如《小猴子下山》一课,让学生想象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同作品的形象联系起来,以增强文章具体形象的可感性,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大有益处。在训练学生创造想象时,应“于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松放过”。这样学生就会从有限的空间联想到无限的图外之景,其创造想象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拓宽。
(二)在写作中激励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叶老强调:作文教学的关键要教会学生“想心思”,即学会思维。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能用一个格式框住学生,要注意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压抑他们创造的欲望。教师可自行设计有创造性的作文题目,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一名老师》《假如我们能生活在火星上》等,让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给学生几个相关联的词语,如用森林、水、吃三个词,让学生想象作文。还可以给学生一幅画面,如任意画出一条直线或图形,让学生展开奇特的联想去写作文。这些跳出教材的文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通过想象作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可以说想象作文推动了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三)在活动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儿童本身具有创造的潜能。活动课为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条件。在活动中,孩子们有充分的空间来发挥想象,展示特长,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语文素质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提供了舞台。它们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演讲比赛、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广播、成语接龙、故事会、折纸、古诗配画等。如《折纸》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先由教师教折纸,再到独立地利用相关的资料自折,最后是想象折纸;折纸的同时按年级的不同,要求学生把自己折的图形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下来,并试着以折的图形为素材来创编故事,并讲下来、写下来。这一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可以说活动课为学生读写提供了展示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精神活动,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创造。
三、结语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家族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差异,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需要被尊重、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潜力,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下,多交流、多辅导,彼此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兴趣盎然,产生创新的灵感。
参考文献
[1]邹春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J].科学中国人,2020(27).
[2]李学高.浅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