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探究

罗红梅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408200

摘要: “重农务本,国之大纲。”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心,“三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为问题的战略目标,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振兴,人才是推进美丽乡村、富裕乡村建设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人才振兴则需依靠教育。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党和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求。本文就从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视角,探究“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力争借助互联网优势,助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更多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互联网
DOI:10.12721/ccn.2021.1575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绪论

“农,天下之大业也。”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年农业农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互联网+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独特的自我需求和市场需求是最有利于推进“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学校教师当重塑教育理念,结合乡村人才振兴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乡村、建设乡村、回报家乡理念,积极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对口人才,以乡村振兴反促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  

一、加快“互联网+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源泉,乡村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更离不开懂科技、会用科技的人才。普通乡村群众大多不会新科技、新技术。所以,振兴乡村首先就需要引入大量科技型人才,而职业教育要做的就是培养科技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水平,需要加快“互联网+教育”改革。基于此,学校要重视硬件、软件设备的更新和应用,注重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设计水平,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能力。为了弥补乡村振兴短期帮扶缺陷,学校教师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个人博客、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开展教育,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这些平台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教师运用这些平台开展教育工作,实则也是实现自我现代化教育水平提升。

二、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振兴乡村的实干人才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农林人才、技术人才都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了。职业学校不仅要依托互联网重塑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样也需要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加快科技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振兴乡村输送更多适用性“新农人”。

学校应持续推进“政、校、乡村”三结合教学模式,开设通识教育、通用理论与技术教育、专业理论与技术教育。以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本学生需要学习通识课程、通用理论与技术相关课程、计算机专业理论与技术相关课程,借助互联网优势,积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平台。通识教育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网上学习、新媒体平台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通用理论与技术教育则可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主要指向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数据等领域,培养能够在特带产业领域发挥作用的人才;专业理论与技术教育则借助互联网优势,主要采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驱动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发展,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让学生成为会学、会用、术业有专攻的人。三大模块相结合,真正培养出懂农村建设需要、懂专业知识、懂农村生产发展必要技术设备、懂农村实业经验管理的人才,为振兴乡村打好基础。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面向乡村振兴,让教育服务更接地气

一方面,可组织师生深入镇、乡、村,给农民群众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特色帮扶。比如对农民进行农林渔牧也技术指导;给农村学校以及农村医疗合作社给予卫生健康指导;给农村电商物流工作人员普及网络及法律知识;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宣讲工作;针对留守妇女儿童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农村学生辍学保学工作展开思想政治教教育......不同专业学生可各在乡村帮扶工作中各展所长。

另一方面,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项目开发和培训工作。学校组织师生到乡村进行线上培训推广工作,鼓励更多农村劳动者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学习,比如可每个月开展一次线上培训工作,培训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有振兴乡村意向学生代表组成,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程讲解工作,学生代表以“助教”形式辅助教学。

四、“互联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开启乡村文明之旅

乡村文化乃是城市文化的根源,也是乡村民众的生活构成部分,其涉及乡村民众个人素质、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乡村民众的精神寄托,更是乡村民众精神象征。在振兴乡村战略目标指导下,职业学校当注重“互联网+高职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研究,借助互联网优势,重构乡村文化。

第一,学校逐步完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类型,应当增设互联网、信息计划、大数据、乡村振兴政策、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相关文献资料,让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就有机会了解乡村振兴,了解乡村文化。

第二,互联网加持下,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乡村文化传承工作,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乡村文化相关内容,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VR设备,给学生展示传统乡村风貌,现代乡村风貌,在教学中彰显乡村活力。

第三,携手“政、校、乡村”,定期开展“乡村文明之旅”实践活动,让师生走进乡村,与村民互动,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乡村民众想法。同时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给给乡村民众展示新农村风采,播放相关图片、视频等内容,宣讲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通过实践活动帮助村民移风易俗,提高村民思想水平,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是借助现代化技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振兴乡村人才的重要策略,学校当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引导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乡村振兴“生力军”。

参考文献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学习需求与学情分析[J].蒋寒宇.才智.2019(15)

[2]“互联网+”翻转课堂与教育教学融合[J].韩志才.池州学院学报.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