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朱百云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提高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打造特色的乡村经济产业,本文主要以稻渔综合种养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对这种绿色发展模式进行概括并结合实际资料数据找到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方式,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DOI:10.12721/ccn.2021.15755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稻渔综合种养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进行水产养殖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以优化生态环境、开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水产品收益为主要目标,利用挖沟、填埂、下网、进排水管道等相关的养殖设备对水稻种植地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冬闲田的特点进行养殖反季节渔业,提高稻田综合种植收益。

1稻渔综合种养

1.1种养模式

稻渔种养模式主要将水稻种植技术与渔业养殖相互结合,主要养殖鲤鱼、小龙虾、各种螺类、泥鳅螃蟹等水产品。养殖的鱼类可以吃掉水稻中的害虫,而鱼类的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的肥料,构成了一个小型生态循环系统。这种循环方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等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化学药品的使用,避免了农业生态的污染,有效地改善了生态自然资源,实现了稻田绿色发展的种植模式。在保障产品的食用安全的同时又增加了农业和渔业的经济收益。

1.2种养技术

1.2.1研发配套产业

充分按照标准绿色生态化、特色品牌规模化的农产品发展目标,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建立专业的农渔研究队伍,促进稻渔种养技术的研究创新发展,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技术的相互结合,改造水稻种植田所需的生长生态环境,对水稻种植、病虫害治理、渔业养殖以及水肥管理等相关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1.2.2水稻增产技术

根据水稻田循环利用、增产目标等相关的要求,提高对稻渔种养模式中的农田建设工程,对水稻的种植品种、日常管理、病虫害治理以及管控水肥等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创新。水稻种植的重点主要是水稻的植株高度、水稻的稻穗粒数以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水稻收获总量。对稻田的边角以及坑沟进行充分利用,保证水稻种植的面积和植株数量只增不减,根据所在地区的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水稻种植模式,在确保水稻正常种植生产的基础上,利用水稻种植间隙、冬闲田时期进行水产养殖。

1.2.3水产养殖技术

在进行水产养殖过程中,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对养殖的水产品要求较高,首先养殖的渔业不能对种植的水稻植株造成影响破坏,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养殖技术进行定量的养殖水产品,避免出现水稻减产、水产品死亡等问题的发生。所以,在不同的稻渔综合种养区域都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选择合适的水稻种植品种和养殖的水产品种类,研究稻渔种养中各个品种相互结合后哪种种养组合更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这就需要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进行详细地制定种养计划、规范相关的种养模式、统一标准的种养技术等,明确种养品种确定种植和养殖的时间。

2稻渔综合种养的成功案例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的某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并对其种养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概述。该基地利用政府扶持、科学研究技术、打造特色品牌推广以及农户相互结合的形式,通过水稻种植合作社起到农业带头作用,带动周围市县共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增加农民收益。某稻渔种养合作社于2017年成立,该种养合作社内种养农户约500户,共有稻田大约1100亩。其中包含的核心种养农户约30户,稻田约110亩。养殖的水产品种类主要是本地特有鲤鱼品种金边鲤、罗非鱼、泥鳅以及各种螺类等。种养合作社为种养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为农户的种养统一提供水稻的稻苗、鱼苗、化肥、农药等。对水稻田中的病虫害防治也是统一进行防控,所产出的水稻和水产品也是经由种养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在进行稻田种养后还进行统一安排新的水稻品种,使水稻可以收获两季。第一季稻田在种养后亩产收获约520千克,售价约为每千克2.7~3.1 元,每亩总收入约为1500元左右;二季水稻亩产收获约290千克,售价约为每千克4元,每亩总收入约为1100元左右。养殖的水产类收获情况:鱼类产量约55千克,水产品售价约为每千克35元,总收入约两千元左右。这种种养模式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农户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积极性。在成立种养合作社之前,该地的种植模式由农户散种以及独立进行田间管理,普通农户每年进行喷洒农药约6次,在种养合作社统一管理后,由种养合作社购买的相关设备进行统一防治病虫害,每年的农药喷洒次数减免为3次左右,不仅降低了每亩地耕种的成本约一百元左右,还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进行统一管理后,化肥施用量相应地减少,平均每亩地的施肥量约45克左右。尽管养殖的鱼类有天然的饵料,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人工投放饵料。由种养合作社的统一标准化的投放饵料,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渔业产量增加约3到4倍。

3稻渔综合种养的主要方式

3.1政策支持

以某县为例:该县为了普及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模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稻渔综合种养的扶持政策。2017年政府设立的稻渔种养的专项资金高达5千多万元,其中2017年至2018年,政府投入改造田基硬化的相关补助有水泥沙石约每亩1千元、鱼苗补助约3百尾,二季水稻每亩补助约160元,补助时间为两年。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政府补助田基硬化调整为每米22元,其中低保户、贫困户的补助为24元。在2019年进行稻田鱼坑挖掘的农户,补助硬化的鱼坑每个950元,不硬化的鱼坑每个750元,每个农户补助鱼苗220尾,补助二季水稻每亩调整为2百元。通过政府的基金支持,在激发农户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性的同时还提高了种养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建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

3.2打造品牌特色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稻渔种养模式中比较小有名气的水产品要数三江稻田鲤鱼。经过食品检测发现,三江稻田鲤鱼属于富含微量元素硒的水产品,被国家评选为独具地理特色的农产品,三江稻田鲤鱼代表着该地区的特色民族品牌,其养殖水产品的名气得到广泛的宣传,该地区将包含三江稻田鲤鱼在内的各类农产品都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内容。目前,该地区主要有稻渔种养的农户合作社约20个,全年销售的水产品高达1500吨,极大程度地带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4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对策

4.1发展旅游业

随着地方政府对稻渔综合种养农业的大力支持,农业转型成功的地区也开始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带动了田园采摘、特色饮食、家庭渔场、农家乐、稻渔种养文化等相关的产业发展。所以,政府全力支持农户进行转业转产、打造特色旅游业、建设农家乐和渔家乐以及销售稻渔综合种养相关的周边产品等,提供相关的政策补助支持,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创新增收途径,打造农业特色,建立特色品牌,逐渐形成新型稻渔综合种养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机制、改变支农方式、颁布相关政策,找到乡镇的隐藏发展资源进行招商引资,用独特的品牌资源吸引优秀的投资者,建设适合当地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体系和相关的人文地理环境。政府要提高对稻渔综合种养行业的投资力度。对初步发展的农户在放宽贷款条件的同时提供农业保障。打造特色休闲渔业发展,促进稻渔综合种养行业的绿色生态发展,提高农户的实际收益。

4.2创新农业生产结构

调整稻渔综合种养行业的相关结构,建设品牌特色发展企业,对优质大米、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流程创建特色的产业链,在龙头企业的发展下带动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打造全新发展格局。针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的收获水稻以及水产品的相关农业设备要进行及时的创新,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类结合饲料、农药等相关的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保障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绿色生态标准。在创建休闲渔业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配置收割水稻、钓鱼捕鱼等相关的休闲设备满足游客对农家生活的好奇心和体验感,在最大程度上填补了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收割和捕捞所带来的相关人力资源问题。开展特色捕捞活动、游客收米流程体验以及相关的垂钓比赛等休闲特色渔业活动,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经济收入。政府要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支持,提高稻渔种养的设备配置,对稻渔种养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要及时弥补。在大力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体制的建立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相关技术研究、培育高品质的水产品、以及增产增收稻渔综合种养的相关技术等研究,建立专业的绿色农业发展队伍,提高农业和渔业的相互合作、相互生产的发展技术。

结论:通过实际案例的相关数据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农业符合当代的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标准,对增收水稻产量、提高水产品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保障作用。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现如今重点推广的农业生态模式,在种植过程中还要做好防旱、防涝、防盗、防逃等相关的准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