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

丹增1 呷绒卓玛2

1.九龙县沙坪职业中学,616200;2.甘孜州丹巴县巴旺乡中心小学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在党的引领下飞速发展,十八大会议以来,乡村振兴已成为时代重任,肩负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主音乐逐渐濒临灭亡。作为传统文化,吾辈应对其传承并发扬,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展开分析,促使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赓续延绵。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民族音乐;传承人;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55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民族音乐从狭义上分析,属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祖祖辈辈的生活中汲取出来的固有文化形态,涵盖了一方人民的精神生活、文化追求,是日常生活的写真,是民族发展的映射,经世代改进传承,在历史的沉淀下呈现出来的民族特色音乐,寄托着民族精神与文化。从广义上分析,民族音乐泛指国内音乐文化,是由音乐家创造出的神圣而优美的一方特色音乐。无论从哪个层面进行分析,民族音乐都应在现代被传承下去,因此传承人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音乐面临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薄弱

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带的山区,居住并不集中,在民族音乐传承上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场所[1]。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标则在农村的经济上,旨在提高乡村居民的政治建设与文化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产品受到了广泛民众的重视,在经济繁荣的驱使下,出现重农业、轻文化的现象较为常见。民族音乐是不同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对其掌握较熟练的多数是乡村的老人,但是并没有相关教学经验,传承也是力不从心。部分民族地区或经济较好,教学设备也较为先进,在教育部门的扶持下也制定了专业的民族音乐教材,但是教师大部分并非民族培养的音乐人,对于民族音乐掌握不全面,使教学面临一定的困境。

(二)文化价值观变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部分民族地区已实现脱贫,经济上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上升,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的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在音乐上更加崇尚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无心钻研。价值观的变异使民族音乐的传承再一次面向困境,据大数据显示,民族音乐在乡村振兴文化背景的冲击下,逐年淡出人们的视线。例如赫哲族的“伊玛堪”与“嫁令阔”;鄂伦春族的“赞达仁”与“摩苏昆”,还有鄂温克族与达斡尔族的音乐文化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能够使用本民族音乐演唱的多以本民族的老人为主,年轻人很少会演唱本民族的歌曲,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民族音乐在这一代消失。

(三)经济对文化的冲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上升,受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部分民族地区的居民走出了大山,渔民、猎户摒弃了谋生之道,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以求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民族内部使用的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原本淳朴的民族风情在经济的冲击下逐渐被异化。承载着民族文化与风俗特色的民族音乐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在民族文化中蕴含着的价值观、思维意识、特色文化、风俗习惯等在时代文化思潮中发生着变化。

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音乐传承人培养策略

(一)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民族音乐教师资源优化已是刻不容缓。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已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落定,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打响了第一枪[3]。为解决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问题,可以多方面协调合作、互动,拥护民族文化,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具体教育由国家政府、专业音乐教师、民间艺人三方担任实施,政府负责民族音乐教育需要使用的乐器,在物质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学校专业音乐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乐理知识,帮助学生通过专业的眼光去鉴赏民族音乐,在学习过程中理清乐谱思绪;民间艺人负责教学,可以在规划的区域内安排第二课堂,将民族学生集中起来施教,确保教育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提升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固的地基,少数民族在国家部门的扶持下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产业,促使乡村经济在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逐年上涨。例如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发了旅游产业、养殖业、手工制品等。在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可以组织民族音乐与旅游事业相互结合,在景区创办民族音乐欣赏区,提高其知名度,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旅游项目,打造其专属文化品牌[4]。如此一来,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有三方面好处:第一,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年轻人更加爱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第二,可以整合民间艺人,便于民族音乐的施教与传承;第三,可以吸引更多的民族音乐爱好者参与进来,加大民族文化传承的后援力量,促使民族音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坚持以人为本

民族文化的兴盛与衰败与人有着不可脱节的关系,因此应坚持以人文本,首先从思想上对民族音乐传承人展开教育,从“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将传承音乐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其次,政府还应对其大力支持,结合教育部门编订民族音乐书籍、影像资料,创建民族音乐文化鉴赏馆,定期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进而受到灵魂的感染,将独有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传承。最后,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相关非物质文化专业,让民族独有的特色步入教育正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重要一环,只有引导民族学生认识自己独有的文化并且发自内心去学习,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反之一切将是纸上谈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间,只有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才能使独有的特色在新时代继续弘扬。民族音乐是历代人民智慧的果实,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与异域文化特色,更是祖辈留下来的财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应得到保护,它不仅是民族的文化象征,更是国家在进步中的见证。

参考文献

[1] 雷焕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基于太谷秧歌的濒危性[J]. 文化学刊, 2020(1).

[2] 金书妍.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以壮族天琴文化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040(006):51-55.

[3] 苏世奇.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重构——以六盘水市钟山区新华村为例[J]. 民族音乐, 2018(6).

[4] 王凤莉, 刘潇遥. 培养民族民间音乐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音乐学者的对话[J]. 今日民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