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

朴金姬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和内涝的问题。由于海绵城市有“弹性”的特征,海绵城市可以吸收、储存、排放、清洁并在需要时释放水,这可以有效地缓解上述内涝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然而,由于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对海绵城市的研究或现行体系都不是很完善。本文将从城乡规划层面阐述了当前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阐述海绵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城乡规划;海绵城市;问题;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56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城乡生态建设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利用海绵城市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和平衡海绵城市。同时,我们需要在城乡规划中更多地利用水资源,防止城乡水灾破坏海绵城市现有的生态平衡,更好地控制城乡水灾,以提高城乡生活的舒适度。

一、城乡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概述

(一)城乡规划的概念

城乡规划是指地方政府实施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广泛推进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科学整理现有空间,根据区域地图和卫星地图,并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逐步改善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关键途径。本质上,这是一项公共政策。城乡规划根据管理水平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和地方规划,并按具体职能细分。城乡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单项规划和专项规划。

在进行城乡规划时,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以下原则:①公共建筑改造领域的服务将始终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建设。经济形势处于快速稳定发展时期,一切措施都必须考虑到国民经济的发展;②在当地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规划方案应当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涵盖城乡的各个方面。它不仅要经济实用,而且要保持美观,以最少的投资争取最大的效益。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雨季期间,城市居民小区、街道等处均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积水,尤其是老城区。暴雨后的积水现象尤为严重。虽然有关部门及时建立了城市排水临时泵站,但内涝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绿地的数量大大减少,城市绿地面积急剧下降,生态水循环受到严重破坏。此外,中国水资源正逐渐显示出严重短缺。根据相关数据,当前阶段内我国已有水资源总量仅仅占据全球水资源的6%,已然列入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行列之中。此外,城市规划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严重的水污染、低废水处理率和拥堵等问题,对水资源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解决我国当前水系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保证城市排水正常、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渗透城市雨水,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起到了环保的作用,绿色建筑和透水性路面通过与原有城市管网的建设完全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排水效果,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

二、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问题

设计工作对人员素质和项目规划有很高的要求。基于当前规划原则的设计将工作纳入运营框架内,因此设计内容不能在设计概念本身中发挥强大作用,但只注重设计却又不能结合规划使整体设计内容都能取得效应,以使整个设计内容达到效果,设计师需要结合城市建设制定一个好的内容应用方案,但需要在规划中充分发挥质量和效果。需要考虑规划中的储排水效率、施工中的暴雨和高温。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设计中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将会对项目控制产生形极为不利的影响。例如,雨水工程运营前需进行排水,检查当地水文条件、降水量和温度,并按照上述内容进行设计工作,以确保设计质量更符合实际情况,否则将严重影响了设计质量。

(二)用地方面

在土地利用方面,各部门需要相互协调,确保海绵城市设计的效果。但在实践中,海绵城市与绿地、道路、建设用地等需要协调的部门脱节,由于各部门之间不沟通、有问题互相推诿,海绵城市的实施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此外,在城乡规划中,往往首先考虑城乡土地,然后考虑绿化用地和道路用地,这使得海绵城市规划中用于绿地规划的时间过短,不能充分考虑绿化、道路用地等因素,造成设计偏差,使设计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城乡规划的设计工作

规划问题的解决,可以控制城乡整体功能区的设置,确定建设障碍的处理内容,将概念设计作为长期应用中的基础内容应用需要,协调所使用水源的不利情况。规划问题通常包括发展中工业的土地使用和污染的环境内容。如何协调发展和后期维护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可以通过设计来处理。以水害治理为标准,检测污染源和企业经营造成的污染,规划可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设计将建设中的内容程序及用地先后进行标注,针对建设中的用地资源处理和水源控制情况来进行行为上规划。

在实施整体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城乡生态危机,将产业布局和部分商业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海绵城市建设中城乡规划概念的方法和应用,支持城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施水源控制和雨水处理,重视水处理。根据城市和农村的特点,确定了空间设计的内容。蓄水和用水的结构和处理围绕水源的现有状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实施相对应的区域设计,保证水源的排水特性和雨水功能,在不污染水源的前提下的处理污水、废水,并在设计中设计蓄水和渗透处理,以协调运行;在设计和规划中使周边生态能源处于平衡状态,恢复受污染的资源水质,保证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以规划的形式将实现功能作为设计理念的应用对象,确保设计效果与规划效果的结合,提供良好水源环境。

(二)注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

首先,必须做好集水、滞水和蓄水工作,利用行人区或停车场路面的透水性土壤,有助于恢复生态,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在集中降雨的情况下,城乡绿地可以收集更多的雨水,减少地表排水。如渗透性铺路石、渗透性沥青混合料和渗透性水泥混凝土,以确保渗透性;滞水是指利用生态缓冲带、凹形绿地、广场、草木沟渠等技术,降低排水率,延长排水时间,保证降雨入渗,提高自然吸收效率。景观区也可采取一些措施,以更好地控制暴雨,减少污水源对城市的污染,如在排水沟上铺设卵石和漏布,减缓流速,通过雨水过滤污泥,降低管道清淤频率;蓄水也就是消峰调蓄,通过对未开发的滨水以及湿地进行保护,使水系环境得以恢复,保护未受干扰的水和湿地,以恢复水系统的环境。此外,雨水湿地、水库等雨水收集和储存装置必须因地制宜布置,以收集水资源。

第二,我们必须做好净水工作。净水也就是使水得到自然净化,基于就近处理原理对水资源进行处理。人工湿地可以科学规划和利用,使其能够从较长时间内恢复。生态缓坡还可替代透水性差的沥青硬路面,并具有固定水和水处理功能。由于城乡景观用水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居民生活用水,居民用水与景观用水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雨水调节和储存周围的纯化水储存可应用于景观水和陆地水。特别是在旱季,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工厂净化水的消耗,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四、结束语

海绵城市可以节约水源,防止水患。因此,有必要做好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上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了阐述,并详细分析了城乡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蔡鹏飞.城乡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231.

[2]郭微.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浅述[J].绿色环保建材,2018(4):68+70.

[3]孙立,靳林强.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