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我们将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表示为污染物(A)——从污染源排除外部(B)——通过媒介扩散(C)——到达损害受体(D)——发生损害(E),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只有证明在因果链中存在的每一个环节,才可以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因此,从因果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将环节损害的判定程序(1)进行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识别和断定;(2)确认发生损害后,需要对环境资源进行判断,看是否存在有损害;(3)确定媒介关系,研究存在损伤的主要路径,也通过路径对每个环节加以分析验证;(4)证明关联物及损害结果的关联性。
一、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物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识别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方法一就是从原因出发,对于发生环境损害的原因,进而对造成环境损害的污染源加以确定,从而推断出可能会存在的污染物。在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中,我们可以将事故原因主要总结为:安全生产事故、企业违法排污以及交通运输事故等。方法二就是从结果出发,主要是对于损害区域进行缝隙,对于其存在的污染物进而推导出污染源。例如,在环境介质中若存在超标的“砷”,可以将范围扩充到有机药品制造厂、冶炼厂或者是涂料、燃料、玻璃、硫酸、化肥等生产过程中。而若存在超标的“苯”,可以将范围缩小到——石油的裂解分离、铂重组、橡胶产品或者是油漆等生产过程中。
二、对于损害的确认
所谓的损害确认,其实就是对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是泄露是否作用在“受体”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环境损害的区域内,所谓的“受体”其实是借指环境资源,这里所说明的环境资源既包括生物资源也包括非生物资源。而对于“损害”的定义主要是指受到污染物排放或者泄露,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被污染物所影响的环境资源中,在环境资源的本质或者是质量中产生了不可观测或可观测的不良变化。
(一)损害确认准则
针对我国所存在的环境资源情况,对于非生物受体的损害确认,主要是将所评估区域内的受体是否受到污染物排放或泄露出现以下情况:
准则一:进行两组数据的对照,通过对于限定区域内的非生物受体所含有的污染物浓度,若与对照区域内非生物受体中所蕴涵的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数据上的差距。
准则二:若存在损害区域内的的非生物受体中蕴含的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对于污染物浓度的指标。
准则三,动植物体内(可食用部分)所存在的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规定或相关政治制度的规定。
准则四,动植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弱于对照区域内的动植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进行对照,呈现明显的超过趋势,并且在两者中存在有明显的统计上的差异。
准则五,动物受体或者是下一代在污染物的作用下形成至少一种生存层面中的不了变化:死亡、癌变、胜利障碍、疾病变形等等,并且在进行相关的数据比对后,与参照区域之间的数据形成明显的数据上的差异。
在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比对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受体的特点。标准中所获取数据的可行性一般受到受体特点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水生无脊椎动物进行数据比对过程中,一般通过对于观察群体的密度进行相关的损害判定,在这一范围内,其可以选择的标准是非常受限的。当然,对于不同的损害确认准则也大有差异,相关信息可以参照下图。
(二)统计分析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损害确认准则,可以对受体是否受到污染物的损害,这不经需要对损害地区的受体进行不良变化的观察,同时还需要将其与参照地区的相关数据标准进行对比,若在数据比对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作为损害的依据进行相关的行为判定。对于判定差异的明显程度,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分析中的方法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
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之前,我们可以依据相关的数据标准——《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来对环境损害中出现的异常值进行判断和分析。然后,在一句受体的单样本或者双样本,利用相关的手段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在这其中,单样本的检验基本上是将损害区域样本的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与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标准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的数据比对;对于多样本的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样本之间的平均值进行两者的数据比对。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的数据类型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浓度、生物样本的单位面积死亡数量、发病率、繁殖成功率以及相关的族群密度和数量等。
三、暴露途径
在确定环境损害后,接下来会进行“暴露途径”的建立,即反映污染物到达受体的路径。党出现的受体不同,我们所面对的暴露途径也大有不同,因此需要对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污染物的释放机制、所使用的传播介质、传输过程的原理等。在多年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污染物的释放机制我们一般会通过大气而进行的蒸发、通过地下水和土壤所呈现的渗透、吸收,通过地表水进行的地表径流。传输过程中的介质也是对应非生物受体间的大气、水体、土壤、沉淀物等。所谓的传输机制也是通过这些传输介质加以作用和实现的,例如,在水体之间的渗透吸收作用;土壤和沉淀物之间的径流和淋失作用;三方都存在的蒸发和风迁作用,非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可通过下方示意图进行划分和区别)
通过对于暴露途径的建立,我们可以对其所发生的源头进行验证,通过对于暴露途径的识别,我们可以对暴露单位进行掌控,针对单元内的污染物浓度、迁移机制以及相关的路线和暴露范围进行分析和划分,进而将这些单元进行整合和处理,形成较为完整的路劲说明,进而掌握污染源与受体之间的联系程度。
四、关联性证明
在经过上述暴露途径的识别和建立后,我们将对于污染物和损害结果有所串联,针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相关的科学验证。一般对于关联性的证明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场地研究、研究室研究以及模型研究四种方式。
文献回顾一般是单独进行使用的,作为证明其关联性的第一个步骤,一般也可以和场地研究、研究室研究和模型研究进行综合的方法使用,也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方法。针对我们先前已经出现的研究结果,我们一般可以为损害和暴露关系的判断进行信息的呈现,存在的数据缺口可以通过其他的证明方法进行相关的补充说明。
场地研究则是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一般会作为确认损害与暴露关系中最直接的方法。
实验室研究相比较其他方式存在有一定的间接性,但是同样呈现结果是有效的,通过对于评估区域相关暴露条件的相似损害和暴露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区域呈现的暴露关系进行确认。这种方法虽然是可以进行单独操作,但是一般需要与场地研究进行配合。模型则是通过将污染物和环境之间的作用进行一种模拟,进而对该事件所产生的未来趋势进行相关的推断和预测。
当然,我们在利用科学方法的同时,需要注意对一些因素的补充说明,进而对于双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强化。我们可以对以下因素进行补充:
首先是事件顺序。我们需要对污染物事故发生之前的受体进行分析,查看是否已经呈现不利的变化。例如,在事故发生之前,受体的数量是否已经呈现减少;出现的不利变化具体的事件。例如,出现的鱼类死亡事件是否在污染物事故出现的事件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还是在相隔了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死亡时间。若损害结果与事件发生之间事件越长,则表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强。
影响强度一般是指在诱因和结果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强度,例如在损害结果出现的规模、范围,呈现的频率等。专一性是指在诱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关联准确度。在这种不利的变化中,是都是针对单个群体,或者在事件发生之后,该种族呈现明显的繁殖障碍。若出现的繁殖下降问题至出现在暴露群体中,则可以说明其中关联性较强;反之则减少。对于重复性的定以一般是确认关联是否都聚焦在同一条件中,若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比对过程中发现在不同的地区,一个或多个种族都出现这种关联性,则有力的证明了关联性的存在。一致性则是对关联性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针对其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具备合理性和是否存在有计量反应关系进行比对。
参考文献:
[1] 刘世杰.贯彻预防为主促进人民健康[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 2(2):5-6.
[2]刘志全,禹军,徐顺清.我国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5,4:31-34.
[3]王和明,马荣春.公平理念与环境侵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2):85-88.
[4]杨素娟.论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推定[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3,(4):132-139.
[5]乔世明.环境损害与法律责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99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