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能源光伏发电关键技术

李沛原 范新平 刘健 赵帅

鸡东县隆昇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发电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和优势,重点关注太阳能电池和光伏列阵技术,以及它们在离网型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及大规模联网电站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 新能源;发电技术;关键技术
DOI:10.12721/ccn.2024.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光伏发电概述

光伏发电系统是通过光伏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近年来,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光伏发电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居民生活照明、工业生产等。据韦伯咨询公司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609.49GW,同比增长55.2%。其中,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216.88 GW,同比增长148%,显示出光伏发电技术的巨大潜力。

2 新能源光伏发电关键技术

光伏发电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是太阳能电池和光伏列阵技术。以下将分别展开讨论。

2.1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件,其工作原理是在p-n结的内建电场作用下,n区的空穴和p区的电子发生移动,从而形成电流。只要阳光持续照射,太阳能电池就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电流。

2.2 光伏列阵技术

单独使用太阳能电池无法满足供电需求,因此需要采用光伏列阵技术。该技术将多个光伏电池按一定规则排列,通过逆变器等设备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为社会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在设计光伏列阵时,应注意组间的横向和纵向间距。此外,还需借助跟踪技术,实时监测光伏电池的最大发电功率,及时发现并解决转换效率低下问题,确保供电稳定性。

3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应用的详解

3.1光伏发电在离网型光伏系统中的实践与应用

鉴于部分地区因缺乏电网覆盖而无法实现电力的有效输送和利用,如"331" 公路等地段,现如今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已被广泛采纳,作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持久稳定的电力供给,我们亟待提高对储电设备如蓄电池等的关注度及研究力度。若供电区域内的用电量较低且分布较为零散,相关部门应采取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头脑风暴等多种手段,对建筑物负载用电情况以及光伏发电量进行深度且全面的剖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展开系统设计工作,以确保用电、蓄电、发电三者之间始终保持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计算光伏发电量时,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

1. 等效日射量法:日发电量(千瓦时)=日射量(千瓦时每平方米)×光伏板面积(平方米)×光伏板效率;

2. 温度系数法:日发电量(千瓦时)=天平均太阳辐射(千瓦时每平方米)×温度系数×光伏板面积(平方米);

3. 组件型号法:日发电量(千瓦时)=日射量(千瓦时每平方米)×光伏板面积(平方米)×光伏板型号的日发电量参数(千瓦时每千瓦)。

截止当前,在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上,主导产品仍然是传统的晶硅类太阳能电池。然而,第二代电池如碲化镉、硅基等也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际选用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光照资源、使用环境等多个因素,以挑选出最适宜的电池类型。例如,在施工作业中,如果施工对象是非直线异形屋面,由于晶硅类电池的延展性能较差,因此并不适用,此时薄膜组件便成为了首选。另外,我们还应该尽可能选择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久的蓄电池。现今多数户用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储能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其输入电流主要为低压直流电,拥有较大的回流电路特性,因此并联的蓄电池数量通常不少于四组。

3.2 在分布式光伏系统中的运用

当前阶段,我们国家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家庭供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若产生了过多的电能,便会被输送至配电网络之中。目前,我国常见的分布式光伏系统种类繁多,例如屋顶光伏系统、基于公共设施的光伏系统、地面光伏系统以及建筑一体化光伏等等。当在墙面、屋顶等空间区域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难免会受到各种气候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必将导致太阳能电池板所产生的太阳能势能出现显著的波动。因此,为了提高转换效率并保证光伏列阵的稳定运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根据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入射角度和法线越小,其光吸收率也就越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先确定好安装倾角、组件朝向等关键参数,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安装操作。在安装过程中,设计值与实际倾角之间的误差必须控制在±2°以内。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选择采用一体化技术进行施工,那么在太阳能电池发电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对此问题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火灾事故。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使用双玻光伏组件,以确保其能够达到A级燃烧性能标准。

3.3在大型并网电站中的应用

大型光伏发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通常会被用于并网,再输送给社会各界,此类发电站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传输距离远、成本低、规模大、运行高效、光照好等。在建设电站时,需连接大量太阳能电池,从而构建大片的、高效的光伏列阵,同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配合适当的储能电源与逆变器。因此,如需进行并网发电,首先应当实现多个逆变器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从而确保其与多个电源连接时的稳定性。

转换装置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之一,因此有关部门亟需对逆变控制技术应用做出进一步的修整与加强,使其能够满足光伏发电的实际需求。例如,可在转换装置上,安装监测器,用以监测电流、电压变化情况,如存在问题,监测器则及时报警,使管理人员可及时采取解决措施,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化。同时,可在采用脉宽调制技术,对转换装置进行自动化控制,使转换装置能够始终维持最佳的运行状态,通过这一方式,可有效提升太阳能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住户。

在控制电导时,最佳方式为电导法,即以逆变器为主要工具,对电流、电压进行即时调整,必须予以重视的是,在此过程当中,数据分析量相对而言偏大,对设备响应速度具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在对系统电压、电流变化关系进行测定工作的时候,有关部门可采用电流扫描法,利用更新关系,加强对于各个功率点的跟踪力度。在并网时,逆变器则需对大量参数(包括但不限于频率、无功电流等等)进行控制,从而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直流电到交流电的转变,同时做到自动化启停。此外,为使功率输出最大化,因公共电网不应出现电压波动,应对逆变器的性能进行深入、全面的优化。就目前而言,为达到加强逆变器控制的目标,大多数单位(部门)以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为主要改善方式。在选择功率元件的过程中,以电网容量为主要依据,如电网容量偏大,优化逆变器性能时,应采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如电网容量偏小,则应以功率场效应为主。如果能够有效提高逆变器的单体容量以及其电压等级,则可使设备实现解耦控制,从根本上提升其抗干扰性,确保电网能够稳定的运行,为住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光伏发电是一种高效且成本低廉的发电方式,有关部门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方式,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稳定性,为“两山”理论的落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玉.铁塔基站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效益分析——以淮南市田家庵区为例[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3(11):260-263.

[2]张富建.光伏发电系统远程监测平台设计及其稳定性应用的实践探索——以“源网荷”一体智能光伏实验室电网项目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8):162-168.

[3]叶晨凤,冯旭,钟荣林.基于光伏发电的开发价值研究——以青海塔拉滩光伏发电站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8):95-97.

[4]沈益洲,赵燕妮,秦磊.乡村振兴背景下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以L县为例[J].山西农经,2022(13):133-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