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分析

仲树斌 郝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南昌市,330000

摘要: 中职学校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建设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中职教育更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中表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进行中职教育工作的基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形态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笔者分析相关的论文、数据以及调查结果后发现,首先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初中毕业,中考失利,没考上高中,年龄大概在15-18岁之间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普遍特点是身心还处于发展时期,思想认识偏差明显、学习热情度不高、缺乏钻研精神。他们在学习实践、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重点,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13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1)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90年代,许多学者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讨论。如郑日昌先生等人合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吴隆安《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基于重视》,沈央珍《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对策研究》等。例如:2002年辽宁师范大学商学来的《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对策研究》,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彭斌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胡淑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等。最近这些年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有很多,集中谈的问题主要有一些几点:

第一、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多数学校侧重于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信息障碍,理论和实践并没有真正结合在一起。

第二、全国各地不同区域、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呈现多样化,也就是说北上广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学校会把心理疏导、思想教育纳入到教学环节,但是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对于该环节教育存在不足。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心理咨询师缺少,整体水平还不高,专业修养和技术不强。大多数教师只是可以达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心理咨询服务工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2)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现在就几个比较有代表性国家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康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第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心理咨询的活动就在日本逐渐发展起来。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此类机构覆盖面广阔,比较普及;同时,开展相关活动形式灵活、多种多样,并且于学校的整体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再是孤立的心理干预。

第二,根据相关研究统计,德国院校在校生每年出现数千起自杀事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排遣导致。因此,很多德国院校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部门,以便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

第三,美国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家教育部门为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提供各种各样形式支持。美国中小学生犯罪、离家出走、精神疾病成为普遍的问题。美国联邦教育局拨专项资助关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纽约、犹他、俄亥俄、田纳西等地教育厅每年督导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全美90%以上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学生的个人、学业、择业问题均可以进行心理辅导。

二、心理健康标准

西方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及研究出现较早,影响也比较广泛。美国在1929年的第三次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上对心理健康概念进行了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智能而获得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心理健康具体标准是:“(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均正常”根据以上的解释,所谓“心理健康”应当首先在整体表现为心理成熟,即可以接受、认可自己,能够客观的对自己评价。其次是人际交往中,能够与身边同学、同事及邻居和睦相处。在工作中要能够适应、驾驭工作,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阳光、自信、积极的心态。

三、现代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从个人人格来看,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人人格息息相关。稳定、健全的人格能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中职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有以下几个方面:依赖心理,因为中职学校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不强,多年的家庭生活使之习惯于父母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犹如温室花朵,没有经历过独立的自我生活习惯,所以一旦让他们自己动手来主导自己的生活,他们会觉得手足无措。或者一出现什么问题并不是自己努力去解决而是想让别人来帮忙。这种过分的依赖会让孩子永远长不大。焦虑心理,因为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进入中职学校,与自身期待不符,对将来的生活感觉没有目标。或者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出现消极情绪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自卑心理,学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出身的情况,学习成绩好坏的情况都有不同,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不自信、缺乏进取心,出现自卑心理。

(2)学校和社会环境原因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考之后学生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去上普通高中,另外一部分学生去上职业高中。从教育政策来说中职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个方向,学生也可以通过高考之后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但是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因为中考的失利或者家庭经济的不理想等等想早日参加工作。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却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备跟不上,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其次中职学校好多都是普通高中转设过来的,教育理念还是按照普通高中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按照现在国家发展的要求去梳理教育理念等。从社会环境层面来说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大,学历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中职学生来说,有的同学认为和大学上升相比,自己的学习不如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其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2021年毕业生达到10000万,社会给予的岗位并没有提升,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出生后第一种教育环境,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李惠民认为:“父母积极的情感表达是对子女健康心理的保护性因素,有助于青少年安全渡过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和消极的态度可能会使子女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和影响他们的正常行为发展。”例如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文化水平低的父母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结果往往背到而驰,期望越高,可能会对孩子带来不可预计的消极后果,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和谐的氛围环境会带给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溺爱或者过于严厉会使孩子产生过分依恋、蛮横或者胆小、懦弱的性格。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社会环境、家庭氛围三三个主要决定因素。三个部分也不是互相分开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所以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分析,多方考量。

参考文献:

1.田宏碧,陈家麟.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4):708

2.黄丽娟.浅谈高中阶段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J].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1):230

3.李惠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