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研究

阿依古丽·艾麦尔

阿克苏市第三高级中学,843000

摘要: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繁荣的巨大来源与力量。乡村教育信息化,能提高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增强农村小民众综合素养、发展农村终身学习理念、助力中国农村“五大”文化复兴。实现乡村教育信息化,需要走出农村信息化教师数量不足、信息化设施匮乏、教学主体参与度较低、农村教育信息化体系不健全的困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城乡教学共同体,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乡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 农村复兴;乡村教育信息化;困境;未来发展路径
DOI:10.12721/ccn.2023.1577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前言

自二零一七年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上将“乡村振兴”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后,“农村教育振兴”再度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基础教育一直是中国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中国农村教育焕发勃勃生机的根本源泉。智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共同孕育着农村全新发展生态,因此构建信息化农村教育势在必行。而我国农村的复兴与现代化就离不开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乡村教育信息化就可为广大农村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从而弥补农村教育教学短板,促进缩短城乡信息化差距,实现中国农村振兴的新升级、新突破。

二、乡村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现代化发展给乡村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机会,信息化在农村的逐步广泛应用,使农村教育的教学、管理、技术等方面得到了更加显著的提高。信息化教育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落后乡村的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但城乡之间仍面临着明显的“数字鸿沟”。目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仍存在着许多困难。

(一)信息化专业师资缺少

根据当前中国乡村教师数量分析结果,能熟悉和灵活处理信息技术的农村老师数量非常有限。从客体视角分析,中国乡村教育受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和掌握新信息技术的途径严重受限,使得中国农村老师无法有效地掌握新兴多媒体信息技术。另外,中国乡村地区教师专兼的信息技术老师数量也非常稀少,大多数学生都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老师,多为其他专业的老师兼任,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农村中学里无法有效地持续开展下去。从教师主观视角分析,中国农村老师的学识与能力有限是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较慢的主要根源。部分老师故步自封,对信息技术理念存在偏颇,继续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部分老师尽管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但教学理念还较为滞后,未能和教育信息化衔接;另外部分老师能使用计算机技术,但盲目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照搬网络上的资源信息,背离了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信息化设施不完善

智能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在城市校园中智能教学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如SPOC教学、翻转学习、MOOC等,利用信息技术的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使用的如火如荼。而在农村校园中则出现了很大反差,智能教室的建设以及新媒体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运用都出现了不少缺口。因追踪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健全。一是由于农村学校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很少,使得农村各教学系统都缺乏所必需的硬、软设备,而教育机构要在农村校园进行现代化,就一定要以建设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网络为基础。另外,由于经费投入量较小导致乡村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无法保障,而盲目采用数量有限的教育硬件设施则会加快设备老化损毁的进度。因此学校的教育技术维护部门和管理者往往会由于经费不落实而无法有效保障教育设备。二是,由于学校管理者没有前瞻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也不能配置教育系统的多媒体设施,使得设备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

三、乡村教育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助力乡村学生信息素养提升

要想真正实现新农村复兴,关键还是在于人,而农村学生正是新城乡未来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村学生长期受地理条件和家庭收入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学子间一直有着很大的知识和认知上的壁垒。而通过在农村实施教育信息化,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从而缩短与城市学子间的差距。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乡村学子们既可以发现外面的世界,接触新奇事物,掌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可以发展农村学生逻辑思维,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农村地区教学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学校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农村学提高信息技术素质,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这不仅实现农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为农村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创造可能性,为农村学校创造更多的选择机遇,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发展动能,为农村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全面提升乡村群众素质

学校强则农村民众素质强,农村民众素质强则农村振兴。从长期教育的角度考虑,乡村振兴的重点系于农村学校;聚焦当下,农村振兴的动力就是农村广大群众。从农村人口中的问题来看,教育水平低下的群体中比例很大,没有掌握新的资讯的意识,对新事物的知识和城市居民一样处在落后阶段,其了解水平还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所以,农村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大众,提高他们整体素养。农村民众进行知识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农村民众的教育层次,让他们能够了解更多人文常识,不会被高速发展变革的社会遗忘。而且,对于自身素养提高有需求的农村民众而言,信息化给他们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带来了很多方便,可以丰富农村民众贫瘠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身心需要。教育信息化也可以帮助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众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激发农村的道德风气。今天,教育信息化为农村民众教育工作的成长与提升带来更多机会。电子商务时代,乡村民众将能够借助互联网,掌握更多的科技,不但可以协助农村民众进行农产品耕作方面的科技创新,还可以帮助农村民众寻找新型职业。

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振兴背景下,要想完成农村区域教学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农村各地从做好教师信息化的培训、壮大会信息化的教师、提高信息化师资保障着手。首先,农村各地应加大对教师信息化的培训,提高农村师资的信息化能力。在教育技术上,对农村教师组织技术培训,协助农村教师攻破信息技术难关,通过培训农村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把握优秀的教学资源、娴熟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全面灵活地展示所获教学资源的多元能力。要引导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紧跟新时代脚步,认真学习并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正确看待教育信息化,自觉积极地在教育实践中摸索信息化教学技术设备的合理应用,大胆开拓创新地应用数字化教学技术设备。第二,农村地方要大力吸纳技术人员,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农村大学生回乡,同时对有志于建设农村的人员表示欢迎。信息化人员本身所拥有的良好的信息技术素质、世界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观念以及对操作信息化教育设施的娴熟技术,均能给中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带来很大帮助。最后,政府面对有为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尽量地创造优越的待遇,让其能够专心于助力乡村基础教育的振兴。同时,提高信息化老师的待遇也可以带动乡村老师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成为合格甚至卓越的信息化老师。

(二)组建城乡学习共同体

农村地区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当地乡镇组织有帮扶的教育力量,从而形成城乡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一个城镇地区完善的农村教育信息化体系。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是老师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学校间的交流互动。而建立城乡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目的就是帮助农村的老师们迅速地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并掌握更前沿的教育思想与技能。同时,农村老师也可以从城镇老师的经验中,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寻找并发掘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新途径。城乡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更主要的目的是让农村孩子们能够在与城镇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提升自身信息化学习的能力,并习得信息化学习的方法策略。在地方信息资源共享上,借助远程交流、接入局域网等手段,城镇区域能够更有效的协助农村区域获取更多优秀的信息资源。

五、结语

乡村教育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且是农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农村各地必须把握“信息化”到来的契机,推进农村信息化。乡村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政府部门与整个社区的通力合作,解决教师缺失、设施不够、教学主体投入不积极、教育体制不健全的难题,推动人才队伍现代化发展、形成城乡知识共同体、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完善与学校现代化机制的完善。各地在把握教育现代化给农村提供的教育机遇的同时,更要注重因地制宜,探寻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之道。

参考文献

王雪宁,吴燕,浦世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8):203-204.

当智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22(5):171-173.

张瑞祥.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农业,2020(36):45-47.

宋春梅“.互联网+”开放教育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2(4):124-126.

李飞军,徐源玎,农媛媛,等“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对乡村教育的促进作用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20):27-28

张伟,孙小伟.大数据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愿景与路径[J].成人教育,2020,40(9):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