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李梦元 高常远

摘要: 在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林业工程对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有着深刻的意义。由于营造林质量将会对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营造林质量进行主动地提升,保证飞播造林、苗圃建设、封山育林等建设项目能够起到一定的生态保护效果。
关键词: 林业工程;造林质量;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DOI:10.12721/ccn.2023.1572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造林质量与造林面积、密度及树种的成活率、栽植效果等有密切的联系,造林质量对造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营林建设中对营林质量提升重点关注不足,导致营林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低下,监理力量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营林质量,必须对林业建设项目的营林质量进行研究。

1.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1.1.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管理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只注重组织计划,忽视了过程质量的监控和反馈;二是管理方法单一,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以及林业工程施工的地域环境日趋复杂,单纯依靠传统经营方法难以达到预测和介入质量风险的目的。三是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使营建林区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

1.2.营造林监理力度较弱

在林业工程中存在施工人员受短期利益所诱而不按照规定展开营造林活动的问题,而当前有些营造林工程监理力度较弱,出现监理人员职责模糊不清、阶段质量控制效果欠佳等现象,进而降低营造林质量。

1.3.营造林人才紧缺

目前,营造林人才缺乏,无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造林工程施工队伍,一方面,无法将先进的营造林技术手段和理论知识引进到工程施工中,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的觉悟较低,技术实力较差,导致营造林工作效率不高,导致营造林质量难以提升,也会导致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下降。

1.4.管理模式粗放

当前有些林业工程在解决营造林质量问题时管理模式十分粗放,质量管理人员无法抓住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关键点,使得营造林质量管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加之在工程管理方面精力有限,很难全面考虑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的后果,在营造林质量管控上存在疏漏之处,不利于提高营造林质量。

1.5.林业工程规划设计低效

当前有些工作人员未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林业工程,使得营造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降低土壤侵蚀率、净化水质、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等功能作用随之弱化,未能有效解决森林资源质量偏低、分布不均匀、总量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无法有效提高。

2.提高营造林质量的优化措施

2.1.统筹全局,提高林业工程规划质量

第一,明确工程规划目标,通盘考虑林业工程建设长期效益,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还需以获取长期效益为导向合理规划使用造林技术,科学提高营造林质量。为实现林业工程规划目标,需增强该目标的实践性、全局性,并依据目标做好营造林规划及作业设计等工作,继而在林业工程规划目标的驱动下提高营造林质量。

第二,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计划,对营造林的资源状况进行摸底,将营造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方向,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对项目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引导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营植树工作,并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做出相应的安排,从而达到将营造林总体目标和短期和长期的营植树工作联系起来的目的,在整体上提升营造林的质量。

第三,依托林业工程规划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环境因素,营造林在遭受病虫鼠害时质量会直接降低,基于此,需规划建立自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其目的是根据森林培育实况做好防治鸟、兽、病、虫、鼠害等相关工作,还需建立火灾预警体系,以免因森林火灾而影响营造林质量;二是人为因素,私砍伐树木、在林区乱丢烟头等,这就需要建立营造林日常监管体系,该体系要依法发挥作用,约束不法行为,进而保障林业工程规划宏观目标能在民众的支持下得到贯彻落实。

2.2.加强管理,提升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预见性管理,搜集整理与区域性营造林相关的一切资料,既要关注生态环境,又要考虑当地林业科学发展对营造林质量提出的要求,在区域性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相关联的基础上,以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环境适应能力强为导向开展预见性管理活动,基于林业工程宏观目标阐明营造林提质增效的原则、标准、流程等内容,确保一切实践活动有据可依,在营造林活动开始前规避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进而为提高营造林质量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动态管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掌握营造林建设的实际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营造林建设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原因,并据此对营造林建设的技术方案、资源开发方案等进行动态调整。目前,很多林业工程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而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客观条件也在不断变化,以前不会对营造林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对营造林质量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专业工作人员在营建林管理过程中,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的监控,从而能够及时地预防和预防质量风险,从而有效地提升营造林质量。

第三,加强结束性管理,综合评价营造林质量管理成果,得出管理报告,对以往的管理情况加以分析,目的是通过复盘发现营造林管理的优势及劣势,在管理中逐步累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营造林质量给予支持。除了打造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外,还需专职人员丰富营造林质量管理手段。以病虫鼠害防治为例,可在过程性质量管理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利用专业的设备扫描并上传林地信息,在信息系统内上传的数据经过自动分析处理就可以直接锁定有病虫鼠害风险或已经存在病虫鼠害问题的区域,便于专职人员尽快采取行动,规避风险或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目的。在管理体系与手段革新的同时,管理制度亦需革新,如在大数据技术引入营造林质量管理领域后,可推行大数据+营造林质量管理须知制度,对基于大数据的管理目的、方法、流程等方面予以说明,引导、约束专职人员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有效运用大数据,进而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提升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

2.3.注重监督,发挥监理的作用

第一,监理人员需明确职责,以总监理工程师为例,其需组织展开营造林质量监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监理人员接受培训,使监理人员明确营造林质量监督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质量监理任务。

第二,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理活动,做好质量控制点预设工作,如植苗造林需将苗木种类及规格、浇水、施肥、栽植、整地作为质控要点;飞播造林需将种子处理、航线设计、播种量、播幅宽度作为质控要点;封山育林需将护理措施及育林设施的合理应用作为质控要点;苗圃造林需将大棚、排灌系统、土壤改良、圃地病虫害作为质控要点;抚育养护需将间苗、定株、浇水、施肥作为质控要点,继而保障监理工作高效开展,在精细化理论基础上提升营造林质量监管水平。

第三,要妥善解决工程质量事故和工程质量缺陷问题,在此之前,管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事故和工程质量缺陷有一定的认识,并按照事故和缺陷的类别和流程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因为事故和缺陷而对营林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林业工程中切实提升营造林质量需要注重整体规划,站在整体上来提升营造林质量,因此,专业人员需要加强管理,注重监督,注重培养人才,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营造林质量管理手段单一、监理水平较低、人才缺位等问题,从而达到在林业工程中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荣春.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1,(05):169-170.

[2]王永杰.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加强营林质量监管措施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03):57-58.

[3]张承惠,李玉珍,布乃滨,崔吉业.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