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一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人民的旅游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旅游需求,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但是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较晚,现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白鹿仓旅游景区发展时间较晚,景区管理尚不成熟,景区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探析其问题,促使白鹿仓景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白鹿仓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
在地貌地形方面,白鹿原地貌为典型的风成黄土台塬,具有非常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地貌较为丰富,集山、沟、塬为一体,有利于构建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能带给旅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气候方面,白鹿原地处高位,四季分明,夏季气温较低,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在夏季会成为西安市人民乘凉游玩的首选之地;在生物资源方面,优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白鹿原上的植物多样性,就目前来看,白鹿原已大批量种植各种果树,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些果树不仅使得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作用。
(二)历史文化条件
白鹿原因陈忠实老先生《白鹿原》一书而名声大噪,不少文人墨客都跑来一睹其风采,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小吃等为外人所熟悉。在白鹿仓未建设之前,白鹿原自身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这为后期白鹿仓的建造发展稳固了客源。
(三)政府政策扶持
近几年来,白鹿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产业的更新换代、农民的转移就业等。成为了灞桥区的一张发展名片,得到了灞桥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将白鹿仓风景区作为2016年西安市重点工程,更是灞桥区重点工程中的重点,在白鹿仓景区未来几年的发展中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鼓励景区全面发展,积极协调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为景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总的来看,不论是从自然条件考虑还是社会经济条件考虑,白鹿仓将选址定于白鹿原上,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为白鹿仓景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白鹿仓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白鹿仓旅游模式同质化
近几年,西安周边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便是袁家村和马嵬驿,其次当数永兴坊、茯茶小镇,如今又新添两处,一处是位于蓝田县的蓝田民俗文化村,另一处便是白鹿仓。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大多数游客均表示已经厌倦了这种以古镇、民俗为依托的旅游景点,对于陕西一窝蜂地兴建这种景区,深感无力。每个景区没有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只会一味的效仿,套路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对景区的游玩兴趣,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
具体来说,提起袁家村或者马嵬驿这类地方,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美食。这类旅游景点对外宣传都是以浓厚的历史文化为噱头来进行宣传,可是真正吸引人的却是景区内的美食一条街,能够体现出来的历史或者文学元素少之又少。袁家村、马嵬驿之所以能够成功且知名度、影响力较大,一是因为它敢于创新,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二是因为其出现的时机合适,当人们对于已有的旅游景点感到厌烦无聊时,它让人们眼前一亮,并依靠着游客口头上的宣传得以成功。反观白鹿仓,整体缺少创意,地道小吃、民俗表演、文创产品等同质化严重。
(二)景区旅游的季节性较大
白鹿仓地处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地势较高,气温长年低于西安市城区且距离市区较近。春夏季,人们会选择白鹿原作为乘凉圣地,无形中给白鹿仓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因此,春夏季为白鹿仓旅游的旺季,在这一期间,人流量较大,游客较为集中,对于景区的承载力和容量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游客一旦变成扎推出行,大量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如,景区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基础设施毁损,游客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等。另一方面,在此期间,白鹿仓景区与商户的经济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
秋冬季,白鹿原气温较低,人流量骤然减少,景区的游客会同比下降。又造成了景区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对于商户来说,开门营业,但一天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游客,入不敷出;停业歇息,但房租压力倍增,这样使得商户陷入两难的境界,通过与多数商户的交谈,他们均表示存在着这样的顾虑与烦恼,从而导致商户和景区的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
(三)景区管理混乱,规范性较差
白鹿仓周围的村庄较多,几乎被村庄所包围。白鹿仓的开发给周围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的岗位,也方便小商小贩做生意。但是小商小贩在景区内并没有固定的摊位,只好全聚集到景区门口西侧,这样一来占据了大量的地方,堵塞交通,且影响景区容貌。虽然说门口保安也经常驱赶,但由于这些小商小贩基本都是当地村民,依靠着当地人的身份,比较蛮横,所以保安驱赶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而当地村民戏称白鹿仓为原上人民的“后花园”,主要在于夏天天气闷热,晚上大家喜爱乘凉闲逛,因此催生了许多文化活动,比如大家晚上聚集在一起,老年人喜欢听戏唱戏,中年人喜爱广场舞,年轻人则有露天KTV等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十分简单,只要是露天的场地都可以。白鹿仓相比白鹿原其他地方来说,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游玩场地,再加上距离较近,场地够大,便成了当地村民晚饭后散步、乘凉、娱乐的好去处。因此在下午的白鹿仓景区内,随处可见的当地村民比游客的数量还多,甚至有人将露天KTV搬进了景区内,景区人多本就嘈杂,再加上唱歌音乐的声音,使得游客的心情大多都变得很烦躁。
景区管理人员却视而不见,没有将景区的商业活动与村民的娱乐活动区分开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白鹿仓景区的旅游规范性和专业性。在这一点上,白鹿仓景区做的远不如袁家村好,袁家村的管理具有很高的规范性。
(四)过度开发,卫生环境差
白鹿仓未建设之前,周围全是果树,因此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都比较好。为了建设白鹿仓,而后将周围的果树全部砍伐建造了停车场。周围缺少了大量的植被,尘土飞扬的村道被汽车堵的水泄不通,来往的人几乎都是捂着鼻口通过。
景区内的垃圾没有集中处理的地方,清洁工打扫不及时,景区门口垃圾露天堆放,夏天散发出来的味道令人作呕,卫生状况令游客担忧。
四、白鹿仓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立足于本土,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
首先,要根据景区规划,对景区旅游各景点进行科学布局,实现景区旅游的错位发展。其次,要突出当地乡村特色,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深层次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吸引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要游览目标的游客,真正做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不要一味的模仿借鉴,避免旅游模式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在已有基础上深挖地域文化、民俗、人口、建筑风格等特点,加强规划,将其体现在民俗旅游上,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在当代旅游背景下独占鳌头。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旅游景区的结构和系统存在三大缺陷。第一个是除政府管理机构以外,绝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设立机构缺乏法律地位,这种是属于机构的性质,但行使的却是行政职能。第二,规划管理和监督缺乏程序性,导致经常出现酒后论英雄的局面。三是政府和企业的管理,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互相混合,导致管理职能的弱化。
因此,一方面,景区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综合管理制度,加强行政管理职能, 实施有效的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 统一景区内外的规划建设、旅游服务、治安等工作。除此以外,建立执法队伍,对于景区门口的摊位坚决取缔,维持景区内外良好的旅游秩序。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景区相关管理人员的岗前以及岗后培训工作。最大程度的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必要时,开展有关工作岗位的继续教育,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景区管理目标考核制度。这样做既可以满足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可以从根源上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增强有关管理部门自身队伍素质,更好更快的推进景区良性发展。
(三)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大力拓展投资渠道, 努力吸引外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内的商户进行财政补助或直接投资方式来加强投资,对产品进行更新升级,丰富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当代游客的旅游需求。主要的融资渠道有企业自主投资、与其他企业联合投资、与政府部门寻求合作这三种,该景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劣来自主选择适合其本身发展的最佳融资渠道。
(四)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
在该景区开发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开发商一味的挖掘该地区的旅游资源,甚至景区开发与经营同时进行。一方面,比较多的项目尚未完善,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将时间都花费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上,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因此,在白鹿仓景区的后期开发中,应将生态环境应放置第一位,不要盲目开发,旅游环境也会影响旅游活动。保持景区干净卫生、空气清新,给游客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提升景区的旅游形象,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国斌.辽宁省新民市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4):47-49.
[2] 郭丽,章家恩.珠三角乡村旅游升级发展问题探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3-57.
[3] 刘晗.浅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未来趋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37-38.
[6] 邓小海,曾亮.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 [J].当代经济管理,2015(2):73-77.
[7] 樊忠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5,(3):23-25.
[8] 赵华,丁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5.
[9] 仇度营.城镇化趋势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67-69.
致 谢
时间如白马过隙,一去不复返。依稀记得2014年初入大学,我对身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弹指一挥间,就要结束这四年令我终生难忘的大学生活。在此学习生活期间,我得到了无数老师以及同学的关怀和帮助,我深感幸福。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将我所有的祝福以及感谢送给在这段时间帮助过、支持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亲人。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要十分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杨天荣老师对我的耐心指导。从此次论文的选题开始,再到中期的构思、撰写以及最终的完成,杨老师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不断的指导我修正本论文的不当之处。最终,我的论文在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顺利完成。杨老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细心耐心的的教学品质是我值得我一生去学习的。其次,我还要感谢管理学院的全体领导和老师,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的悉心教导,使我掌握了深厚的专业技能。最后,借此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的付出和鼓励。
宴席终有一散,毕业已经来临,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铭记老师们的教导,继续努力,不断加油,用最好的成绩来回馈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作者简介:王璐(1994-),女,汉,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邮编610072,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