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阶段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逐渐提高,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土地整治能力提升需求的不断扩大,亟需对其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归纳,以提高其整体水平;其次针对不同土地资源条件下的农用地改造提升形式和主要方式做出总结分析;最后针对相关规划设计进行讨论与展望,以期对该行业技术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1.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研究
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满足高质量耕地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提高高标准现代农业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因此需要通过规划设计的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已将“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地方规划设计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规划设计层面,缺乏对乡村地区农用地优化升级的思考与研究。通过总结相关案例发现,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类地形地貌、土壤肥力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规划方案,同时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与管控。因此,对于不同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研究应重点把握如下内容;(1)从规划目标、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出发;(2)总结评估不同地区建设要求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3)规划技术优化和成果应用。
1.1规划目标
在对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各项规划技术优化和成果应用。通过对某农村地区进行农田建设现状调查发现,虽然该地区的各类用地性质各不相同,但其对农田保护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的多个方面。如针对高产田进行改造提升时要注意提升土壤肥力和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并且可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和土地整治措施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对于一般农田进行改造提升时会存在耕地保护成本过高、质量不佳等情况,因此不应以此为由降低整个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标准且在此过程中过度消耗当地资源和资金成本。另外,部分农田项目施工进度缓慢、施工质量欠佳等问题会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在设计阶段应着重分析影响其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特点明确具体工程项目方案及技术措施等。
1.2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
为了保证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首先需对土地现状和用地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并根据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因素,合理划分土地类型边界。其次可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农业用地需求状况、耕地质量等级和土壤肥力水平等。同时还可通过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地表形貌、地质地貌和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农业生产情况等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产生及影响效果。对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在对土地资源及要素进行全面了解基础上,还应分析不同类型土地存在相关问题和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及措施。
1.3总结评估不同地区建设要求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需要与土地整治规划相结合,从宏观角度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并制定出详细合理的规划方案。因此,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的规划实施方案并按规范执行。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差异较大,因此应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评估,从中找出其与相应规划设计方案匹配程度较高的内容。比如: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需明确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和来源。同时,为避免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期实施计划安排或不定期更新完善设计方案。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相应措施与执行标准,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2.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而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认识不充分。一方面,部分农户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认识还不够,在目前大多数耕地集中连片、土地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等现状下,难以适应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农户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仍处于被动、自发状态,没有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方的主体作用。而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农户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知不够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户在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导致一些高标农田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内容缺乏足够了解,没有意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一块土地用于农田灌溉、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活动,而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来改善田地条件并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2.2土地整治区域内土地条件相对较差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部分土地整治区域存在地势平坦、地形复杂、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问题。一是受土地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高标准农田所建设地块所在地理位置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丘陵山区,部分地区则属于沟壑、泥泞等地形。在这些区域进行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其地面道路、排水沟、灌溉渠道、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整修,才能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二是因土壤性质复杂而造成工程建设区域土质条件相对差问题仍比较突出。受土壤质地不同影响,部分区域所进行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其土质状况进行进一步改良。由于我国高标准农田项目所处地域普遍存在著季节性差异问题,且多数项目所在区域受气候、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土壤结构变化较快;另一方面随着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下降以及土壤板结影响农田耕作层化程度,导致局部区域存在土壤板结问题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3.未来规划设计策略
3.1提升政策制定水平与规划设计能力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较好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制定不足现象,这与实际情况密不可分。首先,由于现阶段各项政策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而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与实施细则所致。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流程;其次,由于缺少地方政府、设计单位、农民等相关各方参与,在具体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协调与合作。为提高项目效果和治理效率、满足建设要求,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制定水平与实际能力,增强各级地方政府间协调与合作意识,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与各方主体作用、形成良好机制与模式。其次,为保障有效实施,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配置水平和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对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科学论证项目建设目标与重点功能定位、工程技术措施、工程实施细则等是否合理可靠,为项目科学、合理地开展提供可靠支撑与保障手段。同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对相应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
3.2立足地方实际情况开展区域规划设计工作
在区域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项目建设的规模设置,同时还要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只有将区域发展需求与发展潜力充分融合,才能有效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与效率。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区域发展模式:一是先建后拆模式;二是先拆后建模式。针对此种模式,应采取先建后拆模式;针对另一种模式则是先拆后建模式。前者是通过利用前期建设规模进行提前建设、以提前建设时间换取建设资金投入,从而实现先建后拆模式;后者是通过利用政府财政投入快速完成建设任务,进而实现先建后拆模式。
3.3提升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
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机构应不断优化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首先提升技术手段,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前先应进行区域调研,了解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并对当地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随后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及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对本区域进行相应区域功能分区,确定区域建设重点工程等关键问题并建立项目区建设管理台账体系,并进行系统有效治理与整改。最后加强项目区技术支撑工作,例如建立土地整治区域土壤信息数据库、田间作业机械 GPS定位系统、农田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应用。总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实际需求与高效运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工作在很多地方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在此阶段应不断加强技术力量,对其进行重点打造。比如以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提升综合效益,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及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具体来看,可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如采用“一改两改三带”等措施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其次在该阶段还需充分运用农业科技与现代化科技成果指导区域土地整理工作。如针对不同区域特点采用农业特色技术与方法、以及科学种植模式进行生产管理与指导等。最后在此阶段还需开展专业化生产服务,实现有效生产与有效管理。此外,还应将相关技术成果与理念应用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去,以保证其对当前土地整治及作物生长所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江凌. 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探讨[J]. 南方农业, 2021.
[2] 甘秀萍. 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分析[J]. 农家参谋, 2018(2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