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航发展带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赵恒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摘要: “一带一路”是一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角度、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以促进中国文化更好的向世界传播。“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将资源更高效的配置和市场的深度整合。而中国民航的当前发展的重点与“一带一路”是相契合的,截至目前,中国民航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座城市开通了近五百条国际客运航线,占比为中国民航国际航线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总里程近两百万公里。每天约有十万人通过民航飞机往返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民航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经济交往、跨区域文化交往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以中国民航发展为载体,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中国优秀文化输出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文化;一带一路;民航;传播
DOI:10.12721/ccn.2021.158057
基金资助:本论文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文社科专项计划项目“中国民航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带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思路研究”(项目编号JD100-10)研究成果。
文章地址: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我国对未来在各个方面能够更好的发展,更长远的发展提出的重大理念和期望。中国民航的当前发展的重点与“一带一路”是相契合的。截至目前,中国民航已经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座城市开通了近五百条国际客运航线,占比为中国民航国际航线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总里程近两百万公里。每天约有十万人通过民航飞机往返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民航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经济交往、跨区域文化交往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世界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民航发展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以中国民航发展为载体,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无论从国家间的政治交往,贸易通商等,还是民间各国团体和个人的文化交流、旅游业发展等来看,通路、通航都是最基础的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多雪山峻岭、戈壁大漠,短时间是很难以实现陆上道路相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对距离遥远、海运时间较长。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国内涉及了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的多个主要城市,对外辐射了中东、东南亚、北非的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及东欧、南太平洋等发达国家。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地区、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中国和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基础和载体,这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历史上汉朝丝绸之路上张骞带领的驼队,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向世界各国带出去的不仅有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更有灿烂的中华文化。“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向世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机遇。民航的快速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到了传输和载体的作用。民航的迅速发展和中国优秀文化在当代的唤醒和发展,新时期中国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所蕴含的精神理想与融合中西文化、广纳八方精华的汉唐风度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运用民航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世界将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新时期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之下,文化传播前景广阔,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应抓住这个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中国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传播,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从而更好的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民航发展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与陆上道路和海上船运受到多方面地理等原因的影响制约。航空运输却不受地面和海上条件的影响,而且对外交往的辐射面广,相对于目前市场上的其他交通工具,具有较快、较便捷的优越性。而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涉及的国家遍布世界各地,多数国家之间的距离是较远的,民航的远程运输特点更具有优势性。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民航载体走出去,通过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中文化产品出口和文化交流活动等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

从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沉淀下的经典瑰宝。同时也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生存空间等内在要求做了进一步优化。文化走出去,是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扩大优秀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和力量将自己主动的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竞争更新的浪潮中,在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传承中创新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获得新生机。

从文化发展中的经济制约和引导的角度来看,文化走出去是振兴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较为客观的需要。文化走向世界,走出去战略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关于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中突出的主题问题之一,这是要面临文化产业新改革的问题,中国文化开始较为深入的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分工与世界文化经济市场的竞争。一方面,它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中走出去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里的必然延伸,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市场对外进一步不断开放的必然结果之一。文化走出去的更深层次问题是要解决中国全方面对外开放以后文化产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文化不自信,导致文化产业被动挨打的局面。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文化走出去,变消极的状态为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出击,通过积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克服巨大文化经济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航发展战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民航快速国际化与中长途航线的发展将面临历史性机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前提在于实现相互认同、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民航运输的基本特点在目前水路、陆路等交通方式中具有先发制人的时间优势,同时也符合中国民航在新时期加快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创始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更是各国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布局中,各类企业也是经济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也是优秀文化走出去的载体。正如劳力士、欧米茄、浪琴等风靡世界的水表品牌代表瑞士人严谨求精的工业制造文化,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正在世界文化与商业版图中努力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各类企业,也是中国文化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在经济运营中融入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资源丰富,由于近现代的闭关锁国,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使得文化丰富的中国在后天关注度上严重不足,这样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往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进入新时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民航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策略之一,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在航线、里程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中国民航近年来一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航空合作,从现实运营和相关数据中都能看出全方位的互联。比如,与东盟国家搭建了合作平台,与中亚相关国家开启了合作平台建设。对于沿线重要的机场运输量和吞吐量,航空公司的航线优化以及各类民航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我国民航着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真正实现了全方位互联,抓住民航发展这一载体,将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视域下民航国际化与中国文化和人才对外输出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传播载体作为媒介支撑,而这个载体就是民航运输。在此基础之上以强有力的文化产业作传播底蕴支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的中国文化传播,将面临民航发展、文化产业等商机,这些机遇若有较好的发展,将会作为发展传播中国文化的经济和实力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承载着中国的历史记忆,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国内外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越大,文化传播的力度就会越广泛,文化走出去以后对外影响力就会越大。中国文化走出去后,要努力做到“求同”,就是要树立文化认同观念。在面对其它文化的时候要学会“存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本身就是通过民航这个载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扬和延续,通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充满历史底蕴又与时代同步的中国文化。让沿线国家清楚的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到中国文化传递出来的善意与和谐。从而加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之间人民的沟通,努力树立文化认同感,在文化交融的时候做到求同存异的效果。

民航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对内,“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要大力的新建机场,进一步的升级和完善枢纽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对外,中国企业还要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机场、公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保证运输效率快速高效的方法。其次是开拓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现阶段中国民航已经同“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和国家间多个城市实现空中直航,每周共有几千个往来航班。国航、南航、东航等国内主要航空公司应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运行力度投放。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民航领域的深度合作。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航空合作方面,中国民航应当积极探索,在各个领域都应不断投入。民航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民航业的国际特殊属性,建立相关对外合作平台,从而更好的为中国民航对外合作服务提供保障。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民航系统应积极推进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建立和输出,推进技术和标准等方面的建立和输出,并不是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别人,而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方法让各国了解和熟悉中国民航在相关方面的做法和理念。这样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效率,也能提升安全、管理等能力,在国际交往中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而不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阻碍民航业整体共同前进。

文化和人才对外输出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要多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使文化走出去,但必须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国内要努力建设一批具有新时期中国特色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全力为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等相关项目建立和活动提供保障。其次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民航运输能力、民用机场建设和孔子学院等已在相关地区发展起来的基础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开设孔子学院或孔子学院类型的相关文化学院,借助原有基础共同开发、建设、发展等相关项目,吸引当地人力进行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此外,还可以鼓励、发展、组织民间文化团体等进行文化产业产品的创新和文化项目的承接。其次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以大力培育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翻译人才和宗教风俗人才。我国很早就在国内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实行双语教育,很多当地本民族的同胞同时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并且两种语言在工作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可以自由转换,这也是我国教育民族政策下自然形成的翻译人才,这些人才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分沿线国家的沟通翻译提供人才保障。在此同时,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面积范围较广,还要不断加大教育翻译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增加高校小语种开课数目等,为语言翻译储备人才。关于宗教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以更好的培育出熟悉宗教风俗的人才。在与“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发展共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一大批深通各国宗教,特别是穆斯林国家社会生活状况的人才,可以派出留学生等到相关国家进行宗教文化学习,以更好的掌握宗教事务。要对这些人才进行系统宗教知识培训,丰富我国宗教社会人才。也可以邀请相关地区的国家派出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相关的文化等。通过这些人才在各类交往中的沟通,更好的为我们解读宗教教义,在与这些国家交流与合作中寻找宗教文化之间的切合点。从而更好的发展与相关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结束语: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前提在于实现各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中国民航在二零一六年到二零二零年是先连快通,重点突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民航将实现双边及多边航权框架下基本完善。二零二一年到二零三零年是支撑有力,融合共享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建成机场网络、航空运输网络和信息检测网络,形成多个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际化、网络型航空运输集团。民航运输在目前几种交通方式里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在民航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中国积极努力使文化不断走出去,如影视作品对外出口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影响力、传播力和感召力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对应,现阶段在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中依然存在西强我弱。另外,还存在国际舆论和信息发布的主导权掌握在西方手里,国际文化市场掌握在西方手里等问题。中国民航发展带动文化传播有利于提高中国的良好形象。另外在传播过程中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国外文化机构,博取众长,吸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的文化包容性更强大,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中国是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未来中国文化定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巍.《梅花与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2]王丽.《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20. 

[3]孙宜学.《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4]于立新.《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政策与投资——沿线若干国家案例分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5]高剑波.《“一带一路”大数据定量分析--任务、挑战及解决方案》.成都:科学出版社:2020.

[6]侯富儒.《“一带一路”世界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

[7]丁忠.《中国民航业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成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8]李敦瑞.《 “一带一路”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协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赵恒(1985年—),男,汉族,河南浚县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