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订学校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要以当前、面向将来,依据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的目的和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科学制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的信息系统规划要与整个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各有关职能单位的深入引导,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等基本理念,总体上涵盖了学校今后3-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建设内容和目标,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纲领性文件。要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教育和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实现对学校信息化的指导。
二、制订详细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有了教育的发展规划,接下来就是要将这些目标变成一个一个的完成,这需要我们将这个项目的长远的发展目标,列入到我们的工作计划之中,至于怎么完成,由各部门来完成,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执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长远发展。
三、建立规章制度,为教育信息化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在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机构时,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目标清晰。要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必须从学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管理者等几个层面入手,构建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选择好信息化管理人才,确定信息化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权限。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要从体制上保证资金的投资,为实现教育的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人才增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智慧力量。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作为支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大力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显得尤其突出,在实施2.0版的“教师信息化水平”项目中,要引导教师积极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更新教育思想,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具体实施方式有:学校要积极引导老师参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专业培训、校本培训、教学实践应用、技术竞赛等途径,对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微型能力进行资格认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录、精品微课等。
(二)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小学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素质特点,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为实现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五、重在应用,让信息化真正根植课堂,融入管理。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打造范式。
学校信息化的根本在于课堂,而技术的运用取决于老师的技术水平、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各地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信息技术应用”项目2.0或信息化项目,充分利用学校可用的资源、软件系统、服务支持,精细制作各项信息技术应用和能力点认证的指导方案,让教师对开展课堂教学所要用到的技术有清晰的认识,按课堂需求来选择。为了让人们相信技术是有用的,有时候,技术是很有用的,没有必要盲目地相信技术的复杂性。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与专业教育相融的专题研讨,在一些具体的教学应用场合,形成精品课或示范课,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更为明确的参考范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促进融合与创新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信息化深度整合探索。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三个平台”方面,在国家和省级各级建立了大量的信息管理平台,比如: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学籍管理平台、校舍管理平台、安全教育管理平台、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等等,这些平台都是上级建设,多级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对各个管理的信息化,但是这些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难以在校内进行重用。因此,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校园管理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把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整合为一体,突破各种管理工作的数据障碍,在学校的层次上进行各种信息的重用,使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三)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
在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的数据,例如:老师使用信息化工具、使用时间、使用类别等,学习成长数据、管理工作数据等等,都蕴涵着极大的价值,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得出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差距,并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开发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教学发展策略。
六、注重学校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当前,校园内的信息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进程的一个主要障碍,病毒、黑客等对校园内的校园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危害,而校园内的信息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学校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和体制的安全,一是建立主动防卫的安全体系;其次,要制定网络安全事故管理机制和学校网络安全规章制度。
七、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评价考核。
要实现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必须加强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各部门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要制定一套评估体系,并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以达到激发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投资与产出的效果。就学校而言,每年一次的工作评价,由专业的专业人士来评定,可以判断出信息工作与期望的差异,并发现问题,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适时地进行工作目标和计划的制定,确保各学期、年度的工作指标能够达到,确保学校的总体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的。
结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教育与教学相结合,扎根于学校的课堂和学校的经营之中。本文认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信息化工作,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工作效果、改善教育质量、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工作体制与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势,切实推动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施,以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浅谈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185-186.
[2]李凤霞,柯清超.如何以机制创新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A市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3):81-88.
[3]张思蒙,王坦.中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历程、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02):77-84.DOI:10.16320/j.
[4]韩丽屏.基于关键因素分析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机制系统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3):3-4.DOI:10.1687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