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唐金同

广西科技馆,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 随着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为了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新时期科普传播工作开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策略,以期给科普传播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科普传播;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80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逐步增加。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变为技术、人才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为了帮助人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中,科普传播工作顺利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普传播途径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通过将新媒体技术高效地应用到科普传播中,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为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1新媒体技术与科普传播概述

1.1新媒体技术

1.1.1新媒体技术概述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相较于旧媒体,新媒体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科学化、互动化等诸多特点。从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新媒体技术包括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电影等多种形式。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的较强的互动性,使得传播方式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新时期,将新媒体技术与科普传播工作相融合,大幅度提升了科普传播工作效率质量。

1.1.2新媒体特点

首先,传播快捷性。通过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科普传播中,大幅度提升了科学信息传播速度,使得信息传播富有了快捷性。在发生社会性新闻事件后,新媒体技术可以对事件的起因结果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进行跟踪报道。在实际应用中,新媒体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足。新媒体技术突破了空间限制与时间限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将新闻事件信息传输给社会大众,进而提高了信息传播时效性。

其次,全民参与性。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当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踪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然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均可以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者。也正是因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者具有着广泛性,导致无法及时高效地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再次,形式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的信息呈现方式具有着多样性,比如图片、文本、视频等均可以成为信息承载方式。结合信息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方式,可以将信息直观性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进而帮助人们快捷的获取知识、理解知识。

最后,交互性。传统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媒体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性地接受信息,无法实时参与到信息收集或者是信息发布工作中。新媒体技术则有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因新媒体技术具有着较强的交互性,用户可以结合所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发表自身的观点。

1.2科普传播

所谓的科普传播,是指借助传播途径将科学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新时期,科普传播工作逐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有助于帮助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科普传播对象具有着广泛性。比如学生、社区百姓、产业工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等。新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人们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对新知识的渴求度逐步提高。将新媒体技术与科普传播工作有效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科普传播成效,满足人们对新知识的涉猎需求。

1.3新媒体技术与科普传播关系

新媒体技术与科普工作存在着天然的耦合。二者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普传播可以将新媒体技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开展科普传播工作时,往往离不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比如网络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无线技术、卫星技术、通信技术、移动技术等。依托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将科普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广大受众,以此丰富受众的科学知识,帮助受众运用科学知识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科普知识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等价值。其次,新媒体技术可以高效地发挥科普传播的效用。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突破了信息传播方面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依托新媒体技术,受众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地接受科学知识,进而提高了受众碎片化时间应用效率与质量。亦或者,将科普传播与网站建设、公众号开发等工作融合起来,结合人们的切实所需,为人们推送富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最后,新媒体技术可以在科普传播工作中,实现大数据采集,为大数据技术应用营造良好的条件。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信息传播过程当中,可以结合用户的兴趣点对用户进行分类,并结合用户的兴趣向其推送相对应的科学知识,以此提高用户的信息阅读几率,进而将科学知识高效地传播出去。通过向用户推送富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效率,并实现多角度、全民性科普。新媒体技术创新了科普传播途径,有效提高了科普传播时效性。

2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形式

新时期,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比如常见的数字科技馆、科技手机报、微信平台等均是常见的新媒体技术科普传播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数地区加大了数字科技馆建设力度,为数字科技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新时期,新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依托数字科技馆,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科学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技手机报可以结合用户的日常需求对用户进行分类,并依托无线技术平台向各个类别的用户推送相应的科普知识,以此提高用户的阅读量,强化科学知识传播力度,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受众可以运用所掌握的先进科学知识来指导工作与生活实践,实现社会稳步、健康发展。

微信成为人们常用的社交软件。依托微信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同时,通过微信平台,人们可以与外界进行实时互动与交流,提高了科普信息共享力度。

3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问题

3.1科普知识真实性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

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新的知识与信息,并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然而,因互联网技术具有着开放性,使得信息真实性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在现实中,有些非科学人士,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往往会冒充科学家身份发布一些虚假的科学知识,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由于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很容易受到虚假科学知识的影响,进而阻碍到科学知识的正确传播。

3.2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难度增加

知识产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因互联网具有着开放性特点,且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使得知识产权极易受到新媒体技术的侵害。借助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存储后的信息进行大规模推广与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 存储信息并未得到创作者的宣传许可与授权,进而侵害到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并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影响到科学事业的稳步发展。

3.3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新媒体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监管。然而,在现实中,新媒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整体的监管力度有限,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并大幅度降低了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质量与效率。

4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4.1强化监管,提高科普信息传播质量

健全的监管法律规范,可以保障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依托健全的监管制度,可以为企业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确保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成效,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结合现实工作情况,制定完善的法律监管规范,并成立专业化的法律监管小组,在相关法律规范地指引下,严厉打击阻碍科普工作的违规或者违法行为。

4.2全面提高科普人才的综合素养

科普人才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科普传播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科普人才培养工作足够的重视,从根本上提升科普人才的综合技能。在培训工作开展前,培训人员应该结合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制定出健全的人才培养策略。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强化新媒体科普传播法律法规宣传。为了保证新媒体技术科普传播信息真实性,培训人员应该将新媒体科普传播应该遵循的法规告知给工作人员,并督促着科普传播人员认真执行各项法律规范,从根本上杜绝信息失真问题。其次,将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工作中的重要性告知给工作人员,使得工作人员给予多媒体技术应用充分的重视。

4.3加大新媒体科普传播管理力度

相较于传统传播方式,新媒体技术传播具有着互动性与跨时代特点。新媒体传播有效打破了信息传播垄断,为信息共享与交流营造了良好条件。尽管如此,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会无形当中加大信息传播成本,并增加了管理难度。作为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强化对新媒体技术传播管理,以此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应有价值,从根本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如何将科学技术广泛地用应用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因互联网技术具有着开放性特点,导致科学技术知识在传播过程当中失真问题严重。因此,结合新媒体技术特点与科普传播实际,制定出科普传播工作切实可行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上内容对新媒体技术与科普传播进行了相应分析,并结合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对策。希望以上分析可以给科普传播或科学教育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并促进科普传播、科学教育工作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史玥.新媒体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J].天津科技,2020,48(6):29-30.

张强. 新媒体在健康教育和科普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19,3(35):121+123.

桂晶晶. 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渠道优选分析[D].华南农业大学,2018.

项泉. 浅析“微”媒体在科普传播领域的应用和影响[A]. 中国科普研究所(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中国科普研究所,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