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我国的招投标市场一直在持续改善,但是过度的行政干预、不恰当的招投标使用方法、不合理的最低投标价格、行业中恶意竞争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建设市场上的招投标效率受到恶劣影响。要想让招投标为建设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就需要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社会费用管理战略进行特定的研究,以明确各项事宜。
一、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构成分析
(一)定义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社会费用行为可以看成是,由招标双方及政府人员共同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保证招投标活动的顺利开展、投标活动的效率。投标的社会费用,不仅包括在建设项目交易中双方支付的交易费用,还包括在参与投标过程中其他社会当事人消费所需的成本,以确保各环节的合规经营和合法运行。
(二)构成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的构成较为复杂,考虑到篇幅限制,本文仅对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进行研究,即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信息获取、文件编制、其他交易服务相关的成本,具体包括信息成本、保证金成本、投标人的投标组织、招投标交易综合服务费、招投标文件编制成本等。制度成本包括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在法律、监督、租金、法务等相关成本,具体包括法律成本、信用成本、监督成本、时间成本等。经过深入调查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制度成本属于统一招投标参与方行为规范所耗费的成本,其与交易成本均可划分为有效成本和无效成本,其中的无效成本改良属于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如:过低的中标率、工程招投标模式的落后、工程交易复杂化、政府腐败现象等。
二、两种招标模式不同的社会成本优劣对比
(一)公开招投标模式
公开招标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投标模式,通过各投标人的激烈竞争,有助于投标人优化方案、公开参与投标,以获得更多机会,提供一个健康的招投标环境。通过公开招投标模式,还可以避免中途的腐败和欺诈情况,减少不利因素对招投标结果的影响,还可以促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成果的推广。考虑到社会成本的影响,公开招标的社会费用往往比较高,一般来说,投标时间长,地理跨度长,手续复杂,从投标发布公告到合格审查、投标的评价、决定、中标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这期间会产生很多的信息费。一部分投标人专业水平不足,只能多数投标人聚集在一起,这样工作效率会降低,还有些投标人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满意的合作伙伴。此外,投标过程可能会发生变更等情况,投标人的数量不能满足法律要求,投标被拒绝,很多努力都会白白浪费。
(二)邀请招标模式
在邀请招标模式下,投标人通常邀请批准的企业,对技术、评价、管理等功能进行比较,使其满足品质建设要求。从投标人的角度来看,投标人的数量是可以管理的,通常双方当事人的投入成本比较少,中标率很高,减少交易成本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邀请投标也有一定的缺点,例如:投标人故意避免公开招标,设置较高的门槛,限制大部分潜在投标人的投标资格,从而造成拖欠、贪污等行为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一直处于该模式下,市场环境的维持相连,使业界水平提高是不可能的。在与投标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对于招标有严格的限制,行政监督也是必要的,监督和法律规定的费用非常高,往往会发生破产。总体来说,邀请投标的制度费用比较高。
三、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控制策略
(一)法律法规完善
为了有效管理建设项目投标的社会成本,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是实现管理的基础,这种改善需要结合建设市场的变化来适应新环境,并弥补现在的法律和限制的缺点。而综合评标专家的流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会成本,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招投标服务。在改进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需要改进相应的处罚措施,确定建设项目招标过剩的社会费用标准,使社会费用管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以持续改进补充条款。虽然很难定义企业交易活动的社会费用的高水平,但政府必须在这个领域加大投入,在关注主要违法行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投标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通过有效抑制企业的违法行为,能够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
(二)工程招投标制度优化
通过优化项目招标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项目质量和优化资源分配的合理性,而且还能顺利完成建设项目招标所需要的费用管理。通过监督审查制度的优化,可以实现组织统一、领导能力强化、建设项目信息公开体制的改善,在公开信息和公正正义的条件下,更加顺利地进行监督工作。除机密信息外,作为一个有序的过程,对于建设项目投标工作的各个环节的监督也不能忽视,应与实际调查相结合。活动后的监督依然是行业的主流,活动前和工程内的监督相对松懈,对于整个工程的监督机制的改善也需要注意。由于事前监督的改善直接关系到跟进业务的妥当性,所以有必要致力于招投标项目的改善,严格审查招投标的金额。
(三)交易管理水平提升
为了提高交易管理水平,可以从邀请投标项目检查和确立完整性这两个环节进行开展。公开招标可以选择将承包商确定为最理想的优秀企业,但是由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比较高,所以不适合小规模的项目。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选择邀请投标的方式,但是,由于开放性和竞争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建设项目的投标往往变得不规则,所以为了确保项目的交易过程,有必要致力于对招标邀请项目的调查。选择财务能力优秀和建设技术高端的企业,进行有效监督,以此来确保建设项目质量。此外,邀请参与建设项目的投标,可能导致政府官员出现贪污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提高租赁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招标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
(四)互联网技术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很多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作用显著。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给建设项目投标的社会费用管理带来一定的变化,这有利也有弊,主要适用于投标与互联网的整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成本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监督。要想将投标与互联网进行有效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此来简化项目投标过程,减少交易市场的建设成本,达到有效节约租赁成本的目的。同时,在特定的整合探索中,不能忽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化。同时,必须不断探索网络化数字和智能工程投标的详细开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建设项目投标的社会费用管理应注意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忽视掉哪一个因素,都会使实际成果大打折扣。在此基础上,法律法规的改善、工程投标系统的优化、交易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本文所包含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都能为社会成本管理提供更为可行的途径。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费用,相关的人员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推动我国建设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熙,骆仁俊.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的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9(10):36-39.
[2]连鸿裕.工程招投标社会成本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24):70-70.
[3]冯政.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社会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6):169-170.